第6章 求 索 篇(1)(1 / 3)

毛澤東說,紅軍願與東北軍“訂立條約”中共中央率領紅一方麵軍進入西北蘇區後,對在西北“剿共”前線的國民黨各地方實力派的處境和現狀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認為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是首先能夠爭取的對象。中共中央決定大力開展對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的工作,宣傳黨的抗日救亡的主張,爭取這兩支部隊成為聯合抗日的同盟者,改變紅軍的被動態勢,造成西北地區抗日力量聯合的新局麵。

張學良(1901―2001),遼寧海城人。字漢卿,號毅庵。為奉係軍閥張作霖的長子。1918年底,任張作霖衛隊旅的營長。1919年3月考入東北講武堂第一期炮兵科。畢業後任奉天督軍署衛隊營營長。同年12月底升任暫編奉天陸軍第三混成旅步兵第二團團長。1920年6月,晉升為東北三省巡閱使署衛隊第三混成旅少將旅長。後任東北陸軍整訓處參謀長、奉軍第三軍軍長。1927年升任安國軍陸軍第三方麵軍軍團長,1928年6月4日淩晨,張作霖從北京返奉時,在沈陽西北的皇姑屯東站被日軍埋設的炸藥炸成重傷後殞命。6月19日,張學良宣誓就任奉天督辦。7月被推舉為東北三省保安總司令。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等聯名發表通電,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兩天之後,南京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1930年9月,張學良帶兵入關,支持蔣介石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同年10月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之職。

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執行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下令所部“對日本挑釁不得抵抗”,致使東北三省很快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張學良遭到全國輿論強烈譴責,被稱為“不抵抗將軍”。同年11月,張學良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32年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1933年3月4日,日本侵略軍占領熱河全省,張學良再次遭到全國輿論的譴責。3月11日,張學良引咎辭職,並於4月1日出國考察。1934年1月回國。同年2月,張學良被蔣介石任命為鄂豫皖“剿共”副總司令,奉命調東北軍南下。3月,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主任。4月,被授予陸軍一級上將。1935年9月26日,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成立,張學良出任副司令,並代行兼任總司令的蔣介石的職權。

張學良於1929年加入國民黨。1930年11月在國民黨第三屆四中全會上被推舉為中央政治會議委員。

張學良奉調前往西北“剿共”之際,正值日本侵華日亟,全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之時,使他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對政策有所覺悟。張學良後來回憶當時的心情說:“我時至中樞,及屢參各項會議,感慨殊深。又因華北黨務和中央軍隊之被迫撤退,於學忠等人的調職,以及冀東等事件,使人憂傷不已。”《張學良遺稿》,第105頁。

尤其是勞山、榆林橋、直羅鎮,三戰皆敗,不僅重創了東北軍,而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在戰後所采取的種種措施,更使張學良感到內心的怨憤和痛楚。22年之後,張學良在台灣寫下的《雜憶隨感漫錄》中,曾這樣記述了當時的心境:“一百十師和一百零九師覆滅,師長何立中、牛元峰先後陣亡死事。因此之故,我心中更加悲痛。一者:何立中、牛元峰為我多年僚屬,生死患難,二人品學皆可稱道,實為東北軍將領中的皎皎(佼佼)者。二者:陣亡和傷患官兵,我當時無力以善其後。中央之撫恤辦法,由軍政部發給撫恤證件,統由死傷者的原籍省縣支領。我所率領者多為東北籍官兵,在當時情況下,官兵睹此規定,多有不平。某次在(南)京曾談到此一問題,有人說東北為東北軍所失陷,等到收複東北,再去領撫恤金可也。我聞之心中深為酸楚。三者:兵員及槍械無法補充。因當時的規定,各省皆以省籍為補充區域,而東北軍自然無有,槍支彈藥亦無法補充。更有甚者,官兵的情緒不安,皆以如此的犧牲消耗,遠不如抗日犧牲為光榮,尤以東北籍的將領更具深一層的煩悶――曆年流寓的苦痛,思鄉的觀念,加深了抗日而不願‘剿匪’的心情。自然,他們的情緒,皆影響我的情緒。”《張學良遺稿》,第105―106頁。

毛澤東在指揮紅一方麵軍取得直羅鎮戰役的勝利之後,於11月25日,同彭德懷致電紅一軍團政治委員聶榮臻並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要他們速放俘虜軍官數名,與東北軍第一?六師師長沈克辦交涉。③《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490頁。

第二天,毛澤東和彭德懷再次致電聶榮臻、林彪,指出:“對一?六師的基本方針是用積極誠懇方法爭取其反日反蔣”。“無論沈克有無切實回答,一軍團準備撤回”。③就在11月26日,張聞天在瓦窯堡致電毛澤東,建議釋放東北軍被俘軍官。電報提出:“為了擴大我們抗日反蔣的影響與同盟者,此次所俘東北軍軍官(師長亦在內――原注,當時誤傳東北軍第一?九師師長牛元峰被俘,引者注)應給以優待,曉以抗日反蔣大義後大部釋放。”《張聞天年譜》上卷,第281―2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