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葛洲壩大型水利工程樞紐布置從研究河勢,即研究河流水流和泥沙流勢入手,做好建壩後河勢規劃,安排好河流動力軸線,即主流線。
設計人員當時說:“如果主流線不平順,壩下出現折衝水流,對泄洪、排沙、通航、發電都不利,而折衝水流頂衝河岸,易導致崩岸,威脅沿岸人民生活生產。”
葛洲壩工程樞紐布置經過反複分析研究和一係列水工泥沙模型試驗,最終采用了“一體兩翼”的布置方案:在兩岸靠岸側布置兩條獨立航道,即大江及三江航道,分別設一座船閘及兩座船閘和大江泄洪衝沙閘及三江衝沙閘。
這樣布局,把河道和過水建築物內在組成一個整體,形成順應壩區河勢規劃的樞紐布置。適應了分期施工、導流、截流和提前發揮通航、發電效益的要求。
葛洲壩工程先圍二江、三江。修建二、三江上下遊土石圍堰及一期土石縱向圍堰,形成二、三江基坑。
在修建二江泄水閘、二江電站、二期縱向圍堰和三江船閘及衝沙閘時,由大江宣泄洪水,維持長江原河道通航,再圍大江,實現大江截流。
填築二期上下遊土石圍堰的時候,與已建成的二期縱向圍堰形成大江基坑,修建大江電站和大江船閘及衝沙閘,江水從二江泄水閘渲泄,三江船閘通航、二江電站發電。
“一體兩翼”的格局,從總體上解決了泄洪、排沙問題。二江泄水閘,以上遊左右側防淤堤和下遊左、右側導牆為製導,配以攔導沙建築物,承擔樞紐的泄洪、排沙任務。
而以大江、三江衝沙閘為輔,分別承擔相應的泄洪排沙任務。
工程在大江、二江電站廠房設排沙底孔,以分擔排泄各自的廠前來沙。
葛洲壩樞紐各建築物互相配合,形成全線泄洪排沙,達到了泄洪、排沙的要求,保證了工程的安全和正常運行。兩條航線、三座船閘的布局,采用“靜水通航、動水衝沙”的基本措施,保證了航運暢通和水運的持續發展。
1981年7月30日,二江電廠第一台17萬千瓦機組開始並網發電。工程曾於1981年7月19日經受了長江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水的考驗,大壩安然無恙,工程運行正常。
一期工程於1985年4月通過國家正式竣工驗收,並榮獲國家優質工程獎;大江截流工程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項目金質獎。
國家驗收單位在驗收結論中說:
工程設計先進,施工質量和主要機電設備質量優良。葛洲壩工程成功地解決了一係列的科學技術難題,如:工程河勢規劃和泥沙問題、複雜的工程基礎處理問題、大流量泄水閘消能問題、高水頭大型船閘的設計施工與管理、大型低水頭水輪發電機組設計製造與運行管理、大型金屬結構的設計與製造和安裝、大流量截流及深水圍堰設計施工、混凝土高強度施工技術和大型工程現代化施工管理等。
隨著葛洲壩水利樞紐第二期工程建設的全麵展開,建設者們提出了新的戰鬥口號:
用新思想、新作風、新工藝、新水平,創建第二期全優工程。
當時,數萬名葛洲壩建設者已把主要力量投入到宏偉的第二期工程建設中去。
大江基坑安全施工的屏障大江上、下遊圍堰,已全部完工,圍堰內1000萬立方米的積水已全部抽幹,亙古奔流的長江主河道在這裏第一次展露出布滿灰白色卵石的河床麵貌。
麵積達90萬平方米的大江基坑內,鑽機轟鳴,炮聲震天,數百台電鏟、裝載機、推土機和載重卡車日夜作業,大麵積的土石方基礎開挖已全麵展開,有的部位挖到了河床底下30米的深處。
整個施工現場,呈現一派緊張繁忙、熱氣騰騰的景象……
為了保護和發展鱘魚資源,在葛洲壩二期工程大壩下遊為將來建設的過魚建築物預留了位置。
1986年5月31日,大江電廠第一台機組並網發電,1987年創造了一個電站一年裝機發電6台的中國記錄,1號船閘及大江航道於1988年8月進行實船通航試驗。
1988年12月6日最後一天,該工程成功地解決了大江截流、泥沙問題和大流量泄洪問題。
1991年11月27日,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第二期工程在湖北宜昌通過國家正式驗收。
至此,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已宣告全部竣工,全麵發揮效益。
大江工程為二期工程,由混凝土重力壩、大江泄洪衝沙閘、總裝機容量175千瓦的大江航道及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船閘之一的1號船閘、大江電廠和500千伏變電站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