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油國的崛起與石油收入的獨特性
中東有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1901年,波斯與英國富商達西簽訂了中東第一個石油租借協定。1908年,達西找到了商業性油貯,1909年成立了英波石油公司。波斯、伊拉克、沙特和巴林在二戰前已開始生產石油。其他國家的石油生產時間:科威特,1946年;卡塔爾,1949年;阿布紮比,1962年;阿曼,1967年;迪拜,1969年。
1912年,英、荷、德和土耳其聯合成立土耳其石油公司,控製了伊拉克的石油資源。美國公司於1927年獲得該公司(更名伊拉克石油公司)近1/4的股份,於1928年在巴林、1933年在沙特獲得石油開采權,此後又在科威特得到石油租讓權。到1972年,美國5家石油公司控製了中東石油開采的51.3%,英國石油公司和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共為30.8%,法國石油公司為4.9%。此外,日本石油公司也在海灣地區參與了石油開發。
西方石油資本控製和掠奪中東石油資源的手段主要有三種。第一,石油租借製。1939年,中東8國出讓的租借地總麵積為326萬平方公裏,占8國國土總麵積的85.3%。租借期限為60-92年不等,產油國得到的隻是少量的礦區使用費和石油稅。第二,壟斷石油價格。20世紀60年代,1噸亞非拉原油價格僅為10-12美元。第三,在產油國片麵發展采油業,而西方國家全麵壟斷了石油的提煉、運輸和銷售等下遊業務。由此,西方公司賺取了巨額利潤。
戰後石油生產的迅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產油國的麵貌。1940年,中東石油產量僅占世界的4.4%,1977年猛增至39.4%。1960年,中東石油出口占世界的56.1%,1975年達62.7%。石油收入的迅猛增長導致了中東地區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戰前,中東的發達地區是東地中海沿岸各國。但隨著石油生產的發展,經濟一向落後的海灣地區迅速崛起,成為新的經濟發達地區。1958年,沙特的GNP僅是埃及的36.4%,1982年一躍而至581.8%,同年人均GNP達1.8萬美元,為埃及的23.2倍。
在戰後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中,產油國是一類極其獨特的國家,它與拉美和東南亞的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同屬第三世界經濟業績最佳國家之列。但是,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和效果等方麵看,產油國與非產油國差別很大。就產油國而言,主要特點首先是石油潛在的大規模提價的可能性,其次是石油收入不同於一般的國民產值的特點。
油氣的生產和出口迅速增長。究其原因有四。第一,石油天然氣作為能源是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國防和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其需求遠大於其他原料,後者有時僅是個別經濟部門所需要的。第二,石油天然氣具有種種優點,難以為其他燃料所取代。而石油的替代能源因各種原因而難以推廣。第三,雖然化學合成工業是農業原料和非石油礦業原料的一大克星,但它卻是石油天然氣的一個重要市場。第四,石油供應的價格彈性較低。大量的資本投入和地質勘探的困難,使得石油生產在世界範圍內很難在短期內迅速提高。
由於以上原因,產油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提高油價而不必擔心西方的抵製。但20世紀70年代兩度大幅度提高油價終於促使形勢逆轉。高油價刺激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勘探和生產不斷發展,同時迫使西方大力開發節能技術和石油替代能源,加上1973年以後西方經濟的長期停滯,最終導致1983年石油價格的下跌。石油繁榮為石油衰退所取代。
那麼,洶湧而來的石油收入究竟具有什麼特殊性呢?筆者同意許多學者的看法,認為它是一種地租性收入。地租是供給彈性相對不足的土地的收益,而土地屬於自然資源,因此地租被認為是“上天賜予的收入”。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指出,地租或租金就是“超過用來將生產要素吸收到生產活動中所需成本的收入”,即稀缺租金。與商業性資源儲備有關的租金還有兩類:①差異資源租金,礦物資源因其質量的不同所產生的租金。中東石油因為油層淺、油井自噴率高、大油田多、運輸方便等優點,生產成本很低。②壟斷租金,因為跨國公司壟斷資源而產生的租金。據認為,中東石油收入中地租成分占到了85%以上。
實際上,每個國家的經濟中都包含地租因素,而中東產油國的這種依賴達到了罕見的程度,以至人們提出了“地租型(Rentier)國家”“地租型經濟”的概念。
決定地租型經濟的因素包括:第一,地租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科威特1980年的GDP中,石油地租的比重達到了70%,而產油國挪威僅為16%。此外,1979年科威特的石油收入占其出口總值的94%、政府收入的93.2%,同年國內固定資本形成總值的88%來自石油部門。Mahmoud Abdel-Fadil,“The Macro-behaviour of Oil-Rentier States in the Arab Region。”in Hazem Beblawi and Giao Luciani eds。The Rentier State,pp。94-95.第二,地租型經濟大量依賴於外部地租。無論在國有化之前或之後,外國公司始終在石油生產中有很大影響。因此,石油生產與產油國經濟沒有太大的直接關係,後者因而無須發展一個強有力的生產部門。第三,參與創造地租的隻是極少數人。石油工業雇傭的人數不多,尤其是本地就業人員不多。在海灣地區,一般僅有1%……3%的勞動力在石油部門中工作。第四,地租收入完全為政府所控製。這反映在早期西方公司上交的石油稅和礦區使用費,以及後期的石油國有化上。因此,稅收的作用不大,經濟發展主要依賴地租收入的分配。第五,產生地租收入的部門為“飛地型經濟”,它們與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缺乏前後向聯係。產油國石油工業與國民經濟的主要聯係就是資金。
所以,中東產油國具備了上述5個條件,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租型經濟”。在戰後第三世界的原料生產國中,基本上隻有產油國具有迅速增加地租收入、從而成為地租型經濟的可能性。這對產油國的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產生了全麵而深刻的影響。
二、產油國的經濟現代化進程
在海灣八國中,兩伊與半島六國(屬海灣合作委員會)的發展條件存在著較大差別。首先是自然環境。產油國的共同特點是耕地稀少、雨量不豐,但兩伊要好一些。因此,六國經濟以遊牧、采珠、漁業、造船和航海業為主,而伊朗和伊拉克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其次,除油氣外,產油國的其他礦物資源較為貧乏,而伊朗是中東產油國中僅有的擁有多種礦物資源的國家。兩伊也擁有較多的人口和熟練勞動力,而海灣國家人口少、素質差。最後,八國早期的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相比於半島各酋長國,兩伊的發展基礎要好得多。
產油國戰後的經濟發展可以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穩定政治經濟形勢、加強中央集權、實施國家幹預經濟和初步的發展時期(1945-1958)。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致力於穩定政治經濟形勢,加強中央集權,建立現代內閣製和龐大的官僚機構,確立現代預算製度和財會製度,發行國家貨幣。
在沙特,1953年伊本·沙特去世前不久,原漢誌代表會議改組為大臣會議,其管轄權由漢誌擴大到整個王國。在科威特和海灣各酋長國,行政機構的建立是在殖民地時期開始的,並受到宗主國的強烈影響。此外,產油國政府也致力於在內閣中創立負責經濟發展的部門,如石油部、國民經濟部、計劃部、農業部、工業部、教育部、衛生部等;建立正規的預算製度和會計製度;確立本國的貨幣;發展官僚機構,等等。
第二個重大步驟是由國家嚐試控製主要的經濟資源,尤其是石油,對外資、買辦大資本實行限製,確立國家主義的發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