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艱難曲折的中東和平進程(2 / 3)

1988年7月,約旦宣布斷絕與西岸的“法律和行政聯係”,實際上放棄了對西岸的主權。11月,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在阿爾及爾召開特別會議,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國,首都為耶路撒冷;同時宣布接受安理會242號和338號決議作為中東和會的基礎。巴勒斯坦國的建立受到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歡迎。1988年12月,巴解宣布譴責“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從而滿足了美國的條件;美國放棄以往拒不承認巴解的立場,宣布同其進行對話。麵臨巨大壓力的以色列利庫德政府提出一項被占領土巴勒斯坦人的選舉計劃,但以停止巴勒斯坦起義為先決條件,並拒絕同巴解談判。加上巴解內部的分歧,中東和會的召開仍然存在巨大障礙。

三、中東和平進程的第二階段

這是馬德裏框架下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雙邊和多邊和談的階段(1991年10月——2000年9月)。

海灣戰爭為中東和會的召開創造了有利條件。1991年10月30日,馬德裏中東和會正式開幕,美、蘇、聯合國、歐共體等均派代表參加。它標誌著阿以衝突從此開始進入“麵對麵解決爭端的和平階段”。會議啟動了兩條談判軌道,即雙邊談判和多邊談判。和會一結束,以色列與敘、黎、約——巴的首次直接談判即於11月3日在馬德裏舉行,其後的10輪正式雙邊談判在華盛頓進行。多邊談判旨在為關鍵性的地區問題尋找解決辦法,並促進中東各國關係正常化。1992年1月,由美俄發起,多邊談判在莫斯科啟動。會議決定成立五個專門工作小組委員會,即水資源、環保、軍控、難民以及地區經濟發展委員會。1994-1996年,先後召開了有60多國和國際組織、企業家參加的四屆中東北非經濟首腦會議,成立了中東北非開發銀行、地區旅遊委員會、地區商會等。然而,由於雙邊談判步履維艱,多邊談判和合作也難有重大進展。

在阿以雙邊談判中,開始時以色列分別與敘、黎、約巴聯合代表團分組談判。從1992年1月第3輪談判開始,約巴分離,遂成四個組。由於雙方立場相差甚遠,談判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隻是在某些程序問題上達成一致,在一些實質性問題上交換了看法。1992年6月,拉賓領導的工黨在大選中戰勝利庫德集團,和談才取得突破。

從1992年8月拉賓政府首次參加雙邊談判,到1992年12月第8輪談判結束,其間各談判組仍取得了某些進展。1993年1月克林頓入主白宮後,美國以“正式夥伴”的身份參與談判。此時,談判進展相當緩慢,但在8月19日,巴以經過9個月的秘密談判,在奧斯陸草簽了《加沙和傑裏科先行自治協議》,其核心內容是以色列先行從加沙和傑裏科撤軍,作為巴自治第一階段的安排。9月13日,在克林頓的主持下,巴以在白宮正式簽署了《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即著名的《奧斯陸協議》。

根據《原則宣言》,巴勒斯坦自治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過渡自治安排,該階段到1995年9月其履行全部結束;1994年7月,巴自治領導機構開始在加沙和傑裏科行使權力,阿拉法特也結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1996年1月,巴勒斯坦舉行曆史上首次大選,選舉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自治政府)主席和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阿拉法特當選為民族權力機構主席。2月12日,阿拉法特宣誓就職。第二階段為永久地位的談判。《原則宣言》規定,有關談判不遲於過渡時期的第三年(1996年5月4日)開始,整個自治進程最遲在巴自治後的5年內(1999年5月4日)結束。但事實上,1995年拉賓的遇刺和利庫德集團內塔尼亞胡的上台,使和平進程遭遇重重阻力。1997年就希伯倫撤軍問題達成協議後,巴以和平進程長期陷於停滯狀態,直到1998年10月才在美國的參與下達成一項關於以色列從西岸撤軍等問題的《懷河備忘錄》。

《懷河備忘錄》並沒有多少新意,不過是雙方表達了履行已有協議的意願。即便如此,協議的履行仍然困難重重,原定的1999年5月4日最後期限被迫推遲。

1999年7月工黨的巴拉克組閣。9月,以巴在埃及達成《沙姆沙伊赫備忘錄》,規定永久地位談判將不遲於1999年9月13日開始,並在5個月內達成框架協議,在一年內達成全麵協議。這意味著2000年9月13日將成為巴勒斯坦建國的日子。但最終地位的談判涉及耶路撒冷地位等諸多棘手問題,難度極大。2000年7月11-25日,巴拉克和阿拉法特在華盛頓的戴維營進行了極為艱難的談判,但終因在耶路撒冷問題上的分歧,談判宣告破裂,原定的建國日期再次推遲。

相比之下,約以談判較為順利。1994年7月侯賽因國王和拉賓簽署了《華盛頓宣言》,結束了兩國間的戰爭狀態。10月,兩國總理簽署了約以和約,雙邊關係正常化。

在對敘利亞和談中,拉賓政府表示願意根據“土地換和平”原則解決戈蘭高地問題,但雙方在“撤”與“和”孰先孰後問題上無法取得一致。拉賓遇刺後,經美、敘、以三方努力,敘以事實上已站在“和解的門檻”上,但因為1996年利庫德大選勝利,和平之門又關閉了。1999年7月工黨巴拉克出任總理後,和平進程重新啟動。但雙方仍在老難題上僵持不下。

黎以談判始終受到敘以談判的牽製。同樣,雙方也是在“撤”與“和”的先後問題上糾纏不清。拉賓政府上台後,同意從黎撤軍並提出了方案,同時要求同黎組成聯合軍事委員會,負責撤軍的實施和以北部邊境的安全。黎方則要求以提出撤軍時間表。1994年2月黎以談判陷入僵局。1999年12月,巴拉克政府批準了單邊撤軍計劃,規定以軍將“最遲不超過2000年7月”從黎南部撤軍。但到2000年5月24日,以軍就從黎南部安全區全部撤軍。

四、中東和平進程的第三階段

這是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的階段(2000年9月至今)。

2000年9月,以色列利庫德集團領袖沙龍強行“參觀”耶城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勒斯坦第二次起義,即阿克薩起義。這一事件有著深刻的背景,即工黨“以土地換和平”的計劃並未帶來預期的和平、從而引起了以色列人的不滿,而巴勒斯坦人民從幾年的自治中也未享受到自由和生活的改善。起義的爆發意味著和平進程事實上陷於停頓。到2003年5月,衝突已造成3100多人喪生。

2001年初,共和黨人小布什出任美國總統,他明顯偏向以色列,而“9·11”事件後更將反恐作為美國外交的核心,在中東和談問題上奉行“超脫”政策,默認以色列的強硬政策。同年3月上台的沙龍政府隨即將巴民族權力機構列為恐怖主義的支持者,對巴激進組織人員進行“定點清除”,巴以和談完全中止,美國提出的旨在恢複和談的《米切爾報告》和《特尼特計劃》等兩個文件都未獲執行。12月,以軍更將阿拉法特圍困在拉姆安拉的總統府內,禁止其出外。

為了緩和巴以衝突,2002年3月,第14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通過了以沙特王儲阿卜杜拉的建議為基礎的“阿拉伯和平倡議”,要求以色列撤出所有阿拉伯領土,接受享有主權、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公正解決巴難民問題;阿拉伯國家將相應承認以色列的存在,確保其安全並實現關係正常化。6月,布什也宣布了一項中東和平新計劃,即後來的“路線圖”。12月,美、俄、歐盟和聯合國在華盛頓召開中東問題國際會議,計劃在3年內分三階段實施“路線圖”,於2005年完成最終地位談判並建立巴勒斯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