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校飛到幾個架次之後,測量船基地司令員田震寰和副參謀長馬水泉在指揮所問劉富魁:

“老劉,你看以後執行任務怎麼搞?有沒有把握?”

劉富魁強打精神回答說:“船上的設備捕獲目標和跟蹤測量沒有問題!隻是測下來的數據還有個精度問題,是不是都能滿足要求,現在還不太好說。總之,我們有信心調試成功。”

田司令員和馬副參謀長一聽,高興地連聲說:“那就好,那就好。”

1979年底,經過各方麵的共同努力,測量船的設備安裝、調試和全船總體聯調、校正工作全部完成,性能基本達到了戰術技術任務書的要求。

1980年初,“遠望1號”、“遠望2號”測量船和“向陽紅10號”調查船各一艘,打撈救生船、援救拖船、油水補給船各3艘,共5種型號12艘船的研製任務都先後完成了。

研製完成的遠望測量船是我國第—代海上綜合測量跟蹤站。全國有35個部委、24個省市、1100多個工廠、研究所和高等院校參與了研製。

它代表了當時中國在造船、航天、無線電技術、光學測量、電子計算機等方麵的最高水平,有“海上科學城”之稱。

整船長190多米,最寬處20多米,滿載排水量2萬多噸。整船有9層艙室,僅下甲板以上就有工作和生活用艙400多間。

它可以到達世界三大洋的任何一個停靠碼頭,可以在南北緯60度以內的任何海域執行發射運載火箭時的測量任務。實習船員初訪太平洋

在茫茫無邊、深不可測的大洋上開辟試驗場區,讓萬噸巨輪定點在方位上,測量計算出從上萬公裏外飛來的洲際導彈濺落洋麵的準確地點,還要打撈出濺落進海水的數據倉,或者對進入太空的同步衛星進行高精度的遙測,對我國航測人來說,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自50年代末,美蘇相繼在太平洋水域頻繁進行遠程火箭和導彈試驗,完善他們的核武庫,向全世界揚威耀武。

1974年10月,當我國的火箭設計師們向國防科委領導彙報向太平洋發射洲際導彈的初步方案時,錢學森明確指出:

這是我國建國以來一次規模最大的科學試驗,一次在國際舞台上的表演,所以,一定要完成好。

我們劃定的試驗禁區要比美蘇初期小,試驗禁區封鎖時間要短,要爭這口氣。

選擇和劃定火箭試驗海區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落點選在何處?二是禁區到底劃多大?

在70年代,世界各國除按照國際法嚴格保護領海權,相繼提出了200海裏經濟區的要求,並逐步形成地區性法規。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可供選擇的公海越來越小了,要選擇一處適於遠程導彈試驗的海區,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海上試驗區首先必須滿足火箭和導彈對試驗射程的要求。第二位的是必須保證航區和落區的安全。

為此,航區要避開大城市、重要工業區和繁忙的航空線,落區要遠離居民島和重要的航海線。

在海上試驗,導彈彈道參數和彈著點的測量主要依靠海上測量船,為此,選擇風浪較小、水文和海底地質適宜、通信幹擾小的海區是完成導彈飛行測量任務的重要保障。

當時,我國已經組建起來的這支遠洋測量部隊,雖說都是精兵強將,但從航海特性來說,有不少都是“旱鴨子”式的海盲。

即使是從海軍調來的人,雖然長期與艦艇打交道,有的甚至擔任過驅逐艦、護衛艦、登陸艦的艦長、副艦長或航海業務長、航海長,但由於海軍艦艇常在“家門口”巡遊,航行訓練和戰備值勤主要在近海,也沒有出過遠洋。

遠洋測量船要長驅遠航,到大洋深處去完成航天測控任務,這就要求從事船舶駕駛的航海人員必須熟悉遠洋海區的水文氣象,掌握遠洋航海的駕駛技能,了解國際航線航法和外國港口的情況。

1976年元月底,由遠洋測量船基地籌建指揮部副指揮孟憲誠帶領臧發惠、朱鵬飛、許培金等12名艦艇幹部,分兩組隨上海遠洋運輸公司運輸船進行了第一次遠洋實習。

由於海上測量船是直接為尖端科學服務的,所以比搞遠洋運輸複雜得多、艱巨得多,實際上它是航天科學與航海科學的綜合,是一門全新的學科。

目前,國際航道都有詳細海圖,遠洋輪可以憑著衛星導航,在大洋裏日夜航行。

而海上測量船則要隨著導彈和衛星的發射方向、距離來確定測量海區,而且理論設定的預定海域又在赤道附近的南太平洋,是一個很少有船隻光顧的海域。

它遠離國際航道,航海資料幾乎是空白。因此,航線全部需要自己來開辟。

1976年10月,載著第一實習小組的上海遠洋分公司的萬噸輪“風鷹”號通過了直布羅陀海峽,準備過比斯開灣。

這是一片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和法國印列塔半島之間的大西洋海域。

由於海底地形的關係,這裏水流湍急,常有風暴,如果連刮3晝夜8級以上大風,就會形成長達幾十米甚至一二百米,高達幾十米的“巨湧”。

有航海經驗的人都知道“巨湧”的厲害,它可以在船頭和船尾把船架空,形成中垂,也可以在船的腹部把船頂起來,形成中拱。這兩種情況都很可怕,足以使船攔腰折斷。

據資料記載,上世紀50年代中期,3艘埃及船隻經過比斯開灣時,正是因為這種海況而不幸罹難。

從那以後,凡是路經這裏的埃及船隻都要下半旗,對殉難者表示哀悼。

麵對這個望而生畏的世界著名風浪區,“風鷹”輪根據收集到的氣象資料,決定盡快通過。

因為,當時刮風才一天,海麵尚未形成連天“巨湧”,倘若優柔寡斷錯過這個時機,航行就會更加困難。

為了使船準確地航行在預定航線上,參加實習的隊員主動幫助測定船位。

由於船體搖擺劇烈,人怎麼也站不穩,所以隻能在被別人緊緊抱著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工作。

就這樣,“風鷹”輪順利地通過了比斯開灣,安全抵達比利時。

第二實習小組由“遠望2號”船老船長朱鵬飛負責。他畢業於青島海軍炮兵專科學校。1951年被分配到驅逐艦上,學習火炮指揮儀專業,他從軍士長、區隊長、槍炮長、副艦長,到1969年當上了艦長。

可是,當他們所在的“鳳陽“輪即將開赴赤道線時,偶然從國外出版的一份世界掛圖上,發現試驗海區繪有不明性質的疑區存在,並加注了危險線。

於是,實習小組立即查找了各個國家出版的海圖,特別是世界公認的準確率最高的英文版海圖,但都沒查到該海域確切可信的記載。

朱鵬飛知道:開辟海上試驗區,關係到我國今後航天事業的發展,對於任何一個暗礁和可疑點,都不能粗心大意!

他們立即向遠在北京的國防科委請示,建議把測量海域移到可疑海區以東50海裏的地方。

但是,朱鵬飛他們查閱《航行指南》發現:在這片海域仍有許多危險的珊瑚島、暗礁。其形勢之險,數量之多,世界上居然是找不出第二個類似的海區。

這可該怎麼辦呢?考慮了很久,朱鵬飛對其他隊員說:“搞科學試驗哪有不冒險的,我們就是要在這片暗礁叢中殺出一條血路。”於是,他毅然決定:

勘探這片海域。

一聲令下,大家都忙開了。當太陽進入赤道上空的時候,氣溫高達40度,雞蛋放在甲板上可以烤熟。可是,一陣烏雲過來,頓時大雨傾盆。

有時候,船首下大雨,船尾還頂著烈日,這正是南太平洋的氣候特點之一。

對於搞海域調查來講,這種變幻莫測的氣候給朱鵬飛他們帶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

於是,“鳳陽”輪采取慢速航行,定時探測的方法,每航行一截就進行一次測深定位。

一天,調查中突然發現一個淺灘,一些隊員認為是暗礁。船長接到報告,當即命令緊急停船,用一種最原始的方式,將一根尼龍繩掛上一個鐵疙瘩,然後放入水中數次,最後確認是淺灘而不是暗礁,這時大家才放下心來。

就這樣,在這片從未有船到過的海域整整進行了7天7夜的海區測量調查,像老農犁地那樣將這片海區來回翻了個遍,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地跑了1000多海裏,定位近300個。

這等於是掃海機在那個範圍內掃了一遍。為後來的曆次試驗開出了一片安全海域和3300海裏的安全航線。

當“鳳陽”輪從歐洲返航抵達南海菲律賓附近時,收到了菲律賓和日本國發布的台風緊急警報。

這是就1976年的“5號台風”,位置恰好在“鳳陽”輪航線前方的巴布延海峽上空。

台風是海洋上的最惡劣的災害性天氣,它給航行中的船舶造成很大的威脅。無論多麼大的船隻,隻要靠近台風中心被卷進危險半圓內,就有船毀人亡的危險。

所以,遠洋輪對付台風是以避為主,先避後抗。通常采取回避、迂回、跟進、等待的辦法,在條件具備時也可超前通過。

由於這次台風出現在前方航路上,幾十艘不同國籍的遠洋輪不約而同地停止前進,原地漂泊,想等台風過去後再往前走。

誰知24小時過去了,台風一直滯留不動。一些急於趕船的外國船隻見台風沒有運動的跡象,便下令開足馬力衝過去。

可沒過多長時間,台風開始運動了,原先想衝過去的遠洋船紛紛掉轉船頭,爭先恐後地往回跑。那場麵猶如在海麵上一群被驅趕的鴨子,場麵又滑稽又壯觀。

1977年春天,遠洋實習船順利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屈指算來這次實習曆時13個月、5個航次

這次出海實習,航測隊員們初步掌握了航海操舵和測天定位技術、海上航行、國際航線和航海法等知識。為隨後的“向陽紅5號”最終選定海上靶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選定洲際導彈試驗靶場

早在1967年7月18日,為了保障“東風5號”洲際導彈發射試驗的圓滿完成,國防科委向中央軍委上報了一項重大的工程計劃,即“東風5號”導彈彈著點靶場的勘察計劃。

需要知道的是,在1969年以前,我國海軍連南海以外的第一島鏈都未曾逾越過,就別說越過赤道去南太平洋尋找海上靶場了。

靶場隻能選在公海上,這個任務對於當時擁有最大噸位船隻不超過800噸的我國國家海洋局來說,真是太艱難了。

因此,海軍負責“718”工程的第一副司令員劉道生隻好向中央提出要求,從交通部調船改裝。

1969年3月,中央同意這個要求後,國防科委派駐國家海洋局負責“718”工程的陳炳鑫等3人,在交通部的支持下,秘密來到湛江港,考察停靠在港口的、剛從國外回航的萬噸級遠洋運輸輪“長寧號”。

當時,“長寧號”船長不明底細,以為海洋局是遠洋公司未來的大客戶,有什麼大宗的貨物要運往印度洋,於是,船長把“長寧”號對這幾位不速之客作了詳盡周到的介紹。據介紹:

“長寧號”是一艘載重量為15萬噸級的遠洋雜貨船,是當時我國中遠程貨船中性能最好的主力運輸船。

“長寧號”由波蘭巴黎公社造船廠製造,於1966年下水試航,有良好的航海設備、動力設備和生活設施,可以抗擊12級台風,也有寬闊的甲板空間方便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