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造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綜合性高級測量船,其決策的氣魄令人鼓舞。然而,建造這樣綜合性高級測量船又談何容易!
要知道,建造龐大的測量船決不是簡單地把陸地上測量設備裝到船上就萬事大吉的,它要解決一係列複雜的技術問題,才能滿足測控任務要求和適應船上特殊環境。
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我國當時完全處於被封鎖的大背景下,科研人員除了能看到了幾張國外船體外型的照片外,其他幾乎一無所知。
測量通信總體研究所是最早承擔遠洋測量船總體方案論證設計的單位之一。
隨後,上級又從該所抽調近40人組成“718”工程工作隊,赴航天部上海某所搞“三結合”設計,初步論證了“718”工程的主要任務和測量船總體戰術技術指標及各大係統組成方案。
1970年12月15日,周恩來主持中央專委會議,聽取“718”工程研製情況的彙報後,當即決定了有關“718”工程的若幹重大問題。
會後,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了“718”工程研製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決定:
將“718”工程列為國家重點項目,作為專案予以保證。
隨後,國務院、中央軍委又接連下發了“關於成立‘718’工程領導小組的通知”和“關於下達‘718’工程研製任務的通知”,並轉發了“718”工程領導小組關於第一次會議情況的報告。
為貫徹國務院、中央軍委一係列文件精神,導彈試驗基地決定加強“718”工程的組織力量,從測量設備研究所抽調43人,成立“718”工程辦公室,下設總體組、設備組、計算機組、數學組、時統通信組等,全麵負責測量船的測控係統和部分通信係統、氣象係統的總體技術工作。
“向陽紅10號”船擔負著遠洋調查任務,是“718”工程的輔助船。該船的通信係統是測通所通信專家丁煥忠負責設計的。
當召開設計審定會時,技術審查會受到了嚴重幹擾。丁煥忠受到了嚴重衝擊。
1972年4月8日,周恩來知道此件事後,委托葉劍英再次主持召開軍委辦公會議,聽取有關“718”工程的彙報,就“718”工程還搞不搞,統—認識。
會上,李先念說:“不要講下馬!但要研究一下,要不要造這麼多船,要不要這麼快造好?原來是準備製作兩條船,後來跟了那麼多,合不合適?”
葉劍英說:“需要是無疑的!‘東風5號’等著用!各單位領導就要抓住不放!要克服困難。現在就定下來5個型號6條船。”
5個型號6條船,即測量船2艘、遠洋調查船、打撈救生船、援救拖船、油水補濟船各l艘。
隨後,遠洋測量船領導小組會同各係統抓總單位,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確定了較完善的總體方案和分係統方案。
1974年5月,中央軍委召開了“‘718’工程總體設計方案複審會議”,審定了測量船總體設計及設備布局,同意測量船可以進行施工設計。
至此,測量船及船上測控設備進入全麵研製生產階段。
1975年,各型號船艦相繼開工建造。
1977年春天,張愛萍經過仔細地調查研究,改組了國防科委領導班子。從此,遠洋測量船工程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
1977年8月和10月,兩艘遠洋測量船先後在上海江南造船廠下水。
9月29日,國防科委在上海召開命名大會,分別任命臧發惠、朱鵬飛為兩船船長。
兩艘遠洋測量船最初分別被命名為“東海號”和“北海號”,由於和國家商船重名,有關方麵請求重新命名。
隨後,國防科委根據錢學森的建議,重新命名為“遠望l號”和“遠望2號”。
“遠望”二字,取自葉劍英的一首詩。1965年秋天,葉劍英作了一首七律詩,題目是“遠望”。毛澤東很欣賞,曾親筆抄錄此詩給葉劍英。
“遠望l號”和“遠望2號”測量船的正式下水,意味著“718”工程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進展,然而,船上所需的大量的測量設備還沒有研製出來,更談不上安裝、調試。
就整個任務的進程來看,此時已顯示出“彈等船,船等設備”的局麵。所以說,數量繁多、技術複雜的測量設備能否如期研製出來,已經成為“718”任務能否順利、如期完成的關鍵。
1977年9月21日,張愛萍、錢學森在上海主持召開了“718”工作協調會議,參加會議的包括總參、總後、空軍、二炮、中國科學院和30多個國家部委、總局以及20多個省市的代表。
在會上,張愛萍—再強調:
國家當務之急是要搞出洲際導彈。要在1980年之前完成向太平洋海戰發射的全程飛行試驗,要加快測量船工程的研製進度。
兩條測量船必須在1979年底之前,完成試航試驗和特種設備的安裝、調試,並進行海上聯調,做好出海執行任務的一切準備工作。
會上,他責成各研製單位,以立軍令狀的決心確保任務的完成。他說:
1979年12月31日24時前,各係統必須完成“東風5號”洲際導彈發射試驗的一切準備。誰超越了這個時限,對不起,我隻好學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了。
張愛萍還要求各有關研製單位,需要什麼條件都提出來。
如果能當場解決的,就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盡快報請中央、國務院或軍委給予解決。
同時,會議還決定:
組織一個“718”工程駐滬協調小組,會同各分係統抓總單位,隨時解決出現的問題。
“9·21”會議之後,各研製單位克服種種困難,日夜奮戰,“718”工程的研製進程全麵提速。
1977年10月,測量船總體研究所從酒泉基地搬遷到河南省洛陽市。
此時,正是“718”工程測控設備研製的最緊張時期,所裏沒有時間建設辦公營區和家屬住宅,隻好分散居住在東起白馬寺西到穀水的20多公裏的13個點上。
許多研究室的辦公室就設在借用的倉庫、工棚或久置不用的破房子裏,每逢開會學習時,房間內、過道上坐的都是人。
而所機關設在一所建材學校裏,交通不便,電話不通。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各個工作點都是各自為戰。
家庭住房就更加困難了。當時所裏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論人多人少,一戶隻給一間房子;房間大的用家具隔開住兩家;有老人或有大子女的,按性別分開住集體宿舍。
因此,大家常常是許多生活用品沒處放,公私物資便都堆放在倉庫裏或走廊上。
雖然條件十分簡陋,但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卻非常高,研製進程沒有受到影響。
通信專家邊居廉在倉庫裏完成了“718任務通信方案”初稿。
錢治國、陳興棟、王煥高幾個人趴在地上繪製完成了“718任務測控、通信係統示意圖”。
此時,為保證測量船指揮訓練和後勤補給,還必須同步進行測量船基地的建設。
早在1974年10月9日,在安排落實測量船測控、通信係統設備研製工作的同時,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成立測量船基地,並確定在長江下遊的江蘇省江陰縣境內選點建設。
在籌建指揮部臨時黨委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大家是又激動又擔憂。要知道,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深水碼頭,任務是十分艱巨的。建設任務能否如期完成直接關係到試驗任務的成敗。
開始大家都還有些忐忑不安,副指揮馬水泉激動地表示:無非就是一條命嘛,豁出來了!大家紛紛表示讚許。
測量船基地是為“三抓”任務而誕生的,這就注定了它是一個“後進者”。
為了追趕上“三抓”任務的進程,碼頭工程破土動工後,江陰縣政府動員了2000多名民工和部分船隻參加會戰。
建設者們鑿山鋪路、築堤建壩、晝夜不停、風雨無阻。他們用了不到3個月時間,就建成了一條長13萬米的圍堰大堤。
然後,他們去泥、吹沙、打夯,建成了長440米、寬15米的鋼筋混凝土主碼頭。
1979年,碼頭區又相繼建成了為測量船駐泊、補給、檢修的一係列配套設施。
與此同時,籌建指揮部又陸續從海軍和國防科委調來一批航海、測控技術幹部。
他們有的來自茫茫戈壁,有的來自滔滔林海。有的來自黃土高原,也有的來自內地大城市。
在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江陰基地便彙集五湖四海、四麵八方的精兵強將,組成了一支特殊的海上航天測量部隊。研製測量船計算機係統
“718”測量船的計算機,是由慈雲桂主持研製的。慈雲桂是我國一位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
上世紀50年代末,我國第一台用微小型電子管做成的901計算機和60年代初我國研製的型號為441B的第二代晶體管電子計算機,都出自這位科學家和他的同事之手。
慈雲桂於1917年4月5日出生在安慶市樅陽縣。1943年,他於湖南大學電機係畢業後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當研究生。
1954年,慈雲桂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海軍係雷達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66年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電子計算機係主任。
1966年,聶榮臻曾給中央寫過一個報告,他在這個報告中提到:我國急需著手研製計算每秒能力在百萬次、或千萬次的計算機。
同年10月25日,毛澤東批示:
同意。
這個批示以後簡稱“1025批示”。
從那時起,慈雲桂就瞄準了這個任務,帶領一班人馬,先後到北京、上海等有關單位進行調研,並進行了部分理論設計工作。
1969年11月4日,慈雲桂被國防科委指定參加我國遠望號測量船中心處理機的論證會。
這次會的中心議題是:計算速度每秒50萬次好?還是每秒100萬次好?是用晶體管還是集成電路呢?單機還是雙機係統呢?
與會者爭論很激烈。
從技術能力上講,北京某計算機研究所是我國搞計算機能力最強的。在這之前,航天測控係統所用的一些電子設備大都出自他們之手,研製生產百萬次計算機理所當然地也應由他們來搞。
但是在論證會上他們卻認為:第一,測量船總體所提的指標達不到。第二,測量船不需要這麼高的計算機。
第三,我國集成電路不過關。
因此,他們主張降低指標,生產一台運算速度50萬次、主存容量較小的晶體管計算機來代替。
當時,我國集成電路不過關,這確是事實。在這之前,北京有一所院校和上海一家科研單位分別用集成電路做了一台百萬次計算機。
結果,由於集成電路不過關,該計算機調試了一、兩年,都穩定不下來。
因此,國家有關工業部門總結了這兩台機器的現狀之後,得出結論說:用國產的集成電路不可能做出穩定的機器,特別是要上船的軍用機,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北京計算機研究所正是基於這種情況,才主張測量船總體所降低指標的。
對此,測通船總體所的與會代表就是不鬆口。他們說:“計算機是船上測控係統的核心,也可以說是船的大腦。”
“船上各個測控係統的信息都要進入計算機,還有眾多的數據要即刻運算之後,再傳輸給其它設備實施跟蹤。”
“測量船沒有高速度的運算能力,就無法完成未來的洲際導彈試驗。”
早前,慈雲桂在訪問英國期間,對百萬次級的集成電路計算機已經掌握了很多資料,也看到了幾台機器,對係統結構和邏輯設計都比較熟悉。
所以,他堅決支持測通船總體所搞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
隨後,慈雲桂詳細論證了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的必要性、可能性與可行性。
他當場請命:“如果領導和同誌們相信我們哈軍工計算機研究係,我們願意完成這項任務。”最後,會議決定:
計算機搞集成電路化的100萬次級的雙機係統,決定由哈軍工和北京計算機研究所,分別負責研製“遠望1號”和“遠望2號”測量船的數據處理與指揮引導中心計算機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