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是讀書人的末路嗎?/康馨月
“教書是讀書人的末路”,有位老師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表情之沉痛,神態之淒涼,令我這個尚未有機會嚐試且今後也不打算嚐試教師職業的學子也不禁為他抹了一把同情淚。他緊接著說:“這話不是我說的,是我家鄉的一位老教師說的。”此話一出令我更加傷感,想不到這樣凝練精辟、言近旨遠的經典語錄竟然不是這位老師一人的生活感悟,而是像他這樣的不少老師的共同感受!是的,有類似感慨的從來不止這位老師一人。還記得之前的英語老師,他是那麼年輕,可他看上去又是那麼蒼老——“那時我剛來學校,教了一個月之後晚上就睡不著覺,腦子裏麵全都是音標,整個人都快瘋了!我後悔啊,我後悔高中時沒有好好學習,跑回來教書……”——他說起自己的高中時代時總是很開心,然而隻要提起回來當老師這件事,我就真正從他臉上看到一個多年前長期占據全班倒數前三的過來人的悔不當初。還有我那美麗的化學老師小薇姐姐,她是那麼溫柔那麼善良,她不說做教師不好,她隻是用她溫暖和善的目光凝視著我們說:“你們以後可千萬別當老師呀!”
縱觀中國近代史,教師這個職業的地位起起伏伏。清末,教師還很受敬重,“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天地君親師”仍是不易之論;到了戰亂頻繁的民國中後期,教師生活困難,於是“教書是讀書人的末路”、“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這類諺語便登上了曆史大舞台。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教師們順利翻身, 有了許多著名的稱號,比如“辛勤的園丁”——這也是我本人小學時代常造的比喻句之一,類似的還有“老師是蠟燭”、“老師是雨露”、“老師是春蠶”(事實上我很久之後才明白了春蠶是個什麼東西),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我們是花朵”“我們是嫩芽”等等。並且教書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出自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她的名言是“資產階級力圖把兒童培養成個人主義者,我們卻努力把我國的兒童培養成集體主義者”。這一時期的教師報酬雖少,卻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如歌裏唱的那樣是“一陣陣暖流流過我心房”。然而之後反右派鬥爭開始,到“文化大革命”史無前例地搞了起來,教師作為知識分子被批為“臭老九”,淪為受迫害的對象;最後就是改革開放,受迫害的教師,得到平反昭雪,他們的地位得到恢複。
細細觀來,中國教師的地位——或者實際一點,他們的待遇,都是很不穩定的。捧還是踩,完全取決於社會環境和統治者意誌;即使捧了,那也不代表他們就能有相應的報酬。如今“教書是讀書人的末路”再度被一些老師們提起,原因簡單概括也就是對工作環境、工作強度和工作待遇的不滿。我或許無法切身地體會他們的悲哀,卻仍然能從他們那位於盥洗室(請允許我如此文雅地稱呼它們)旁邊的辦公室多多少少理解到一點他們一言難盡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