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間的誦經聲(2 / 2)

在這樣的製度之下,父親朱五四即使勞作到死,又怎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公元1343年,淮河兩岸發生大麵積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蝗蟲大軍遮天蔽日而來,把地裏的莊稼吃得幹幹淨淨。禍不單行,蝗災過後,接著又發生了瘟疫。一時間,鳳陽一帶家家戶戶都死人,一個村子中一天竟死去十幾人,甚至幾十人。

這一年,太祖皇帝十六歲。短短十來天,他就親手往泥土裏埋葬了父親、母親和大哥。眼看走投無路,在鄰居方阿媽的建議下,這個十六歲的少年強忍眼淚,前往皇覺寺投奔人稱法仁和尚的叔父朱五六。

廟裏的生活並不輕鬆。經叔父向住持苦苦求情,太祖皇帝才得以在寺裏剃度為僧,做了一名小行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掃地、上香、打鍾擊鼓、燒飯洗衣,整天忙得團團轉,還經常受到斥責,幸好還有叔父的照拂。

冬天,寒風呼號。叔父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饅頭偷偷塞到他枕邊,再解開僧衣,把太祖皇帝的雙腳放在自己懷中,用自己的身體慢慢焐熱這個苦命的侄兒……

許多個夜晚,少年朱重八一覺醒來,還能聽見叔父喃喃的誦經聲。清冷的燈光把叔父枯瘦的身體投影在僧房的牆壁上,像一隻彎曲的蝦。

青燈如豆,叔父整夜咳個不停……

如果時光能停留,少年朱重八真想這樣永遠待在叔父身邊,叔侄倆相依為命,即使青燈黃卷,粗茶淡飯,卻能固守一份溫暖的親情……

然而分別的時刻卻不由分說地到來了:公元1348年秋,黃河決口,淹沒山東巨野等地,災民們流離失所,綿延於道,妻離子散,哀鴻遍野。公元1351年,淮河兩岸再發洪災,民生困苦,皇覺寺再也難以維持僧人們本已艱辛的生活,叔侄倆不得不雙雙離寺,路途中思慮前程未卜,遂灑淚而別,各奔南北。

前路茫茫,叔侄倆將何去何從?

陡然間擁有了一份巨大的家業,太祖皇帝惶恐不安。這個農民的兒子如今所擁有的,早已不是父親朱五四當初所奢望而不可得的那一畝二分地:“公元1368年8月,順帝北逃。徐達取大都,改為北平府。保定、真定、懷慶、澤州、潞州相繼下。”這標誌著,自長城以南到渤海之濱的廣袤土地此時已皆為太祖皇帝所擁有。

然而短暫的興奮過後,這份龐大的家業卻成了太祖皇帝心頭沉甸甸的重負。他將如何將這份家業維持下去?在他的前麵,已經有無數雄才大略的君王遭遇了這一難題:秦亡漢興,隋滅唐立;貞觀之治,玄宗盛世;錦繡河山又轉眼凋零……

暮色中,太祖皇帝想起了曹植對漢高祖劉邦的評價:“昔漢之初興,高祖因暴秦而起……光有天下,功齊湯武。業流後嗣,誠帝王之元勳,人君之盛事也……身沒之後,崩亡之際……社程幾移……”

他已不敢多想,隻得將目光投向那空茫茫的夜空深處,仿佛要尋找一個永恒的安慰……這時候,耳邊忽然喃喃響起了叔父誦經的聲音。他這才明白,當年叔侄倆在皇覺寺中相依為命的日子才是自己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他深深想念叔父那充滿人間溫情的誦經之聲。

由於念念不忘叔父的七年教誨之情,公元1370年春,太祖皇帝下旨在全國各寺查訪叔父法仁和尚。

經過三年尋找,公元1373年,太祖皇帝第十一子蜀王朱椿終於在位於西蜀古鎮街子鳳棲山中的常樂寺裏見到了父皇日思夜念的叔祖父。然而任憑朱椿如何勸說,法仁就是不願下山回京。

太祖皇帝知道叔父法仁已成為高僧,不會為世俗所動,感慨萬千,揮毫寫下“純正不曲”四字賜予叔父,並下詔重建常樂寺,賜皇鍋一對,龍鳳旗一對,鑾駕半副,琉璃瓦房殿堂五座。

據傳,與侄兒分別後,法仁心念天下蒼生,曆盡艱辛前往印度求法,奉回《貝葉經》一部。後返回西藏修行多年,因其精通漢、藏語言,深受藏民崇敬,後來離開西藏輾轉來到常樂寺修行並就任住持。史載,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法仁知悉後一心修持,未有所求,淡然處之,隱於山林。

公元1416年,蜀王朱椿再次將叔祖父在常樂寺修行一事奏稟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下旨賜法仁法號悟空,賜常樂寺名為“光嚴禪院”。

公元2014年暮春,我在西蜀街子古鎮行走,經字庫塔,過禦龍橋,登鳳棲山,進入被當地人俗稱為古寺的光嚴禪院。春雨霏霏中,我不覺踱到了悟空大師的靈塔前。映入我眼簾的,是靈塔上那副對聯。聯曰——

從今日回頭大悟;

是浮雲過眼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