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在碧波蕩漾的濠江兩岸,珠海與澳門多年來就像兩個親兄弟一樣,雙方社會經貿聯係頻繁,交流密切,相互支持。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珠海人就有效地利用好了澳門這個“窗口”,在澳門設立公司企業,參與澳門貿易、旅遊、工業及基礎設施建設,並由此走向了世界大舞台。

珠澳雙方的合作從初期單向投資,發展到雙向合作,珠海在澳門的投資領域,涉及旅遊酒店、進出口貿易、地產建築、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麵。

珠海1600多平方千米的豐富土地資源、大量來自內地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員、長達700多千米的海岸線和良好的港口、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為澳門提供了物流市場和延攬八方來客的通衢。

澳門還依靠國際自由港地位、與歐盟與葡語世界之間的特殊關係和廣泛的國際信息網絡,為珠海提供了走向世界,尤其是歐盟地區的“大窗口”。

由於橫琴口岸的開通,澳門知名商人吳福牽線引進了台灣潛氏企業,投資興建粵澳合作、珠澳合作項目東方高爾夫體育世界。

這個項目用地593公頃,首期投資15億元,建設高爾夫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室內體育運動場館和水上運動中心等相關會所和餐飲、體育用品專賣店。項目完全建成後,橫琴形成一個頗具規模的體育度假休閑勝地。

在與澳門僅一水之隔的灣仔,澳門這個大市場帶旺了灣仔的鮮花產業。來自各地的鮮花,從這裏經灣仔口岸碼頭運往澳門銷售,年出口額470萬港元,在澳門市場上占有70%的份額。

跨境工業區,顧名思義是“跨境”,即由珠海伸到了境外,即澳門。珠海園區與澳門園區之間,隻有一條15至30米寬的狹長水道相隔,通過興建橋梁開設專門通道連接。貨物從珠海園區進入澳門園區就是離境,反之就是入境,園區內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成了零距離接觸。

珠澳跨境工業區,利用獨立的世貿組織成員和關稅區的地位,發揮珠澳兩地的優勢,重點發展紡織品服裝出口加工業,並吸納服裝設計、物流、展覽等相關配套產業,逐步將該區建設成為區域性時裝中心,成為珠澳合作的有效載體。

這一項目的建設,推動了珠海與澳門的優勢互補,並充分發揮了澳門作為獨立關稅區和自由港的優勢,以及廣東、珠海的製造、技術、人才和低成本優勢。進一步推動兩地加工製造、基建、旅遊、商貿等領域的更緊密合作,對兩地產業分工和合作,澳門工業適度多元化,促進兩地共同繁榮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珠海堅定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城市發展的道路上,珠海在多年前就已經堅定不移地選擇了可持續發展道路。

在“環保”還不為國人所熟悉之前,美麗的海濱城市珠海就以擁有“可以直接罐裝出口的清新空氣”而聞名。多年來,珠海始終將環保放在經濟發展的首位,絕不以犧牲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代價。

經濟學家認為,珠海已經擁有了豐厚的環保積澱,這為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堅實的基礎條件。

同時,專家也指出,在珠海可持續發展基礎形成的過程中,決策支持能力和社會支持能力貢獻非凡。

對於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珠海接受得非常早,做到了意識先行。珠海以“生態強市”為目標,使區域環境向綠化、美化、淨化、活化的可持續的生態係統演變,為社會經濟發展建造良好的生態基礎。

珠海市委、市政府,同時也注重培養社會對於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力。尤為突出的是,創建綠色社區,即自主建立並長期保持社區環境管理體係和環保公眾參與機製的社區。

其硬件建設包括:綠色建築、社區綠化、垃圾分類、汙水處理等硬件設施的建設。

軟件建設則指:建立社區環境管理體係和公民參與機製。社區以居民的生活小事為切入點,提倡節水、節電、垃圾分類、在家中少用一次性物品,進行綠色消費等,提高居民的城市持續發展意識。

珠海的重化工業發展勢頭迅猛,作為全國聞名的環保城市,珠海搞石化尤其是重石化,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是很容易帶來汙染的,影響珠海美麗形象。對此,珠海十分重視,通過規劃先行和嚴格環保標準,確保珠海環境質量不受影響。

2001年,珠海通過國際招標,編製珠海石化產業基地總體規劃。通過招標,選擇國內甲級環評單位編製臨港石化基地環境報告書,把環境保護納入規範管理和日常工作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