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態是黨員領導幹部的必備素質(1 / 2)

《中國共產黨黨章》第二條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身為黨員領導幹部,更應以此為座右銘學會和樂於持平常心、做平常人。黨員領導幹部為政做人的要義在於時時代表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處處把握好“人民公仆”這個角色。有了公仆心態,就不會搞特殊化,就不會將工作圈內待遇延伸到工作圈外,去追求特殊地位、待遇和享受;保持普通人的平常心態,就能淡泊名利,就不會脫離群眾,患得患失,在處理複雜矛盾和人際關係中,少一些壓力和負擔,多一分灑脫與決斷。

領導幹部養成平常心態,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麵求證真我、明辨關係:

一、必須處理好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係

做到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的統一,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於祖國人民的統一。如果個人的利益、成長、進步和成才,脫離了國家的整體利益,脫離了服務於祖國人民,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古人講:“國之不存家安在。”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不論職位高低、權力大小,一定要有“滄海一粟”的“自小”情懷,要有“大海一滴”的“自危”意識,任何時候都不能狂妄自大,盛氣淩人,老子天下第一。隻有自覺置身於黨和國家、集體和群眾的利益之下,甘當小學生,才能持久進取,服務人民。現在,一些人把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服務於祖國人民看成大話、空話,這是極為片麵和錯誤的。國家的前途命運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是我們考慮問題、做好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基於此,要正確處理好個人與國家利益的關係,在思想境界方麵,必須具備黨和國家至上的政治境界,事業至上的工作境界,奉獻至上的精神境界和他人至上的人生境界;在個人名利方麵,以一顆平常心淡然處之,不爭名奪譽,不貪功諉過,不鑽營拍馬,不跑官要官,不搞泡沫政績、弄虛作假;在個人利益方麵,做到胸襟坦蕩,泰然麵對得失,先人後己,甘於吃虧,廉潔自律,耐得住清貧,經得起誘惑,頂得住人情,管得住小節。如果一個領導幹部信奉“有權不用,過期作廢”,一事當前,首先考慮的是切身利益,時時處處為己著想,長此以往,不僅會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變成權力與物欲的奴隸,還會失去民心、失去威信。

二、必須處理好身前與身後的關係

“上場總有下場時”,人生為官,終有一去。核心是你為人民做了些什麼。“官之得民與否,去官日見”。見什麼?無非有此種種:一是在位時為民興利造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老百姓嘖嘖稱道,有如焦裕祿、孔繁森等英模,至今仍令人感念難忘。一是在位時得過且過,碌碌無為,離任時“麵貌依舊,江山未改”,群眾對他們幾乎沒有印象。還有一種是在位時置黨紀國法於不顧,謀私斂財貪贓枉法,有如胡長清、成克傑之流,隻想身後萬貫財,結果不僅自己吃了槍子,而且還留下個世人唾棄的罵名。

為官一時,做人一世。江蘇有句俗語:“家有黃金幾噸,一日不過三頓。”人總是要死的,所以“做官時,要往前想一想,我原不是官;又要往後想一想,不能常有此官”。“治柄在手,當時時念有去官之日,不可令惡聲至耳”。今生今世,既然有幸被人民抬舉,當一回“官”,就必須“位為民正,權為民用,利為民謀,欲為民節,情為民係”,盡我所能,千方百計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把這個問題看明白了,想透徹了,在從政的過程中就會經得起誘惑,守得住清貧,做到無私無畏,正氣一身。

人們向來看重“政聲人去後”。清人汪輝祖雲:“官聲賢否,去官方定,而實基於到官之初。”“慎終”起於“慎始”,“身後”有賴在任時。眼下權錢名利色,誘惑多多,為官當“三思”,常懷平常心,居安思危,嚴於律己,務必使自己長期保持謙虛謹慎、無為而治的健康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