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開發的幾點認識(2 / 2)

第二個問題,開發的實踐體現是什麼?

至少有以下突出特點:①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即目的性、計劃性。既有初級、高級等層次目標又有近期和中期、長期目標;既有方位、方向目標,又有總體和分項目標。②具有極強的組織性。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地表現為一種權力行為、政府行為和政策支持、引導和推動行為。③具有一定的規模性。往往以較大空間的區域發展為特征,以獨具特色的優勢產業為支撐。④具有較高回報的效益性。開發的成果最終表現為較高的效益吸引和利益回報,並以此為動力促動開發層次的不斷遞進和開發範圍的不斷拓展。⑤具有較強的示範性。其本身的高、精、尖項目意識決定了它具有較強的帶頭性和引導性。⑥具有連續性。開發是一個社會係統工程,是一個不斷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階段性和長期性相統一的過程。⑦具有較高的科技性。技術進步和科技長入作用表現在開發過程的每一個環節。⑧具有群體性。開發活動是一個群體參與和推進的過程,有賴於全體開發者的物質、技術和智力支持。⑨具有開放性。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這種邏輯關係,已成為人們的共識。⑩具有持久性。開發不是一朝一夕和無止境的,隻能一個層次、一個階段地有序推進,並由此不斷推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

當然,開發同時也具有“反自然性”,即不同程度的破壞性,如果開發失當,違背了客觀規律,還會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這是我們在開發過程中必須清醒認識並著力予以克服的。

第三個問題,如何實施開發?

其一,必須積極穩妥,把一切開發的基點牢固建立在清醒、科學、持久的基點之上。既不盲目冒進,在放開手腳、大膽創新、大膽實踐的幌子下,幹傻事、幹蠢事;又不漠視和淡化創新意識、市場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和發展意識,堅持以思想觀念的大更新迎接大開發,以改天換地、重振河山的氣魄參與大開發,以隻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精神投身大開發,以艱苦奮鬥,務實苦幹的作風推進大開發。

其二,必須更新觀念,以新思路實施大開發。首先,開發的內容和領域要有新轉變,由過去主要開發物轉變為既開發物又開發人,且以開發人為主;由過去主要開發自然資源轉變為既開發自然資源又開發教育、技術、信息、市場等各類要素,且以優先開發各類軟要素為主。其次,開發的方法和手段要有新轉變,開發方法由過去的計劃經濟和行政行為為主轉變為市場導向和價值規律調節為主;開發手段由過去單純靠有形資本投入轉變為既靠有形資本投入,又靠無形資本投入。

其三,必須高瞻遠矚,確定麵向21世紀的跨越式發展戰略。一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生態環境建設與調整農業結構相結合,生態效益、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戰略。三是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對一、二、三產業結構、所有製結構、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國有企業組織結構、城鄉結構進行戰略性的調整。四是發展特色經濟戰略。五是人力資本開發和知識發展戰略,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和技術創新,充分利用知識、信息、技術要素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六是全球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多種資源,全方位實施開放與開發。

其四,必須冷靜清醒,一切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和經濟規律。就是要吸取曆史教訓,力戒“左”“右”傾向,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積極進取,量力而行,注重實效,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開發;堅持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因地製宜,發揮優勢,把加快發展同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堅持打“持久戰”,對開發的長期性、艱巨性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清醒認識。堅持統籌兼顧,相互促進,把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同東部沿海地區進一步發展協調起來;堅持通盤考慮,科學規劃,把實施西部大開發目標、步驟和政策措施,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和長遠規劃;堅持發揮政治優勢,調動各方麵積極性,既要有國家和各方麵的支持,更要靠中西部地區廣大幹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總之,在實施開發戰略的過程中,要始終尊重客觀規律,尊重經濟規律,尊重農民意願,堅持腳踏實地,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搞不切實際的花架子,不搞低水平的重複建設,不搞亂集資、亂收費、亂攤派,不急於求成、盲目鋪攤子,一哄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