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西部地區特指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重慶、雲南、貴州、西藏、廣西、內蒙古1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由於曆史的原因,我國近代工業既不發達,又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這不符合一個國家的地區經濟必須大體平衡協調發展的原則,並嚴重製約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早在1988年,鄧小平就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思想:

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更進一步指出:“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鄧小平提出的“兩個大局”的思想十分重視。

同時,在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建議》中,就把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方針提了出來。

1999年9月22日,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

《決定》指出:“國家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東部地區要在加快改革和發展的同時”,“支持和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同時,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正式做出“國家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決定,並指出這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社會經濟係統工程。

1999年1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經濟工作會議。

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出席了會議。

江澤民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朱鎔基就2000年經濟工作部署作了重要講話。

會議對2000年的經濟工作作了全麵部署,在談到“調整地區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時指出:

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直接關係到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關係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關係到東西部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現在研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條件基本具備,時機已經成熟。實施這個戰略是黨中央總攬全局、麵向新世紀做出的重大決策。西部大開發是一項宏大的工程,必須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有步驟、分階段地實施。必須緊緊依靠西部地區幹部群眾的積極性,自強不息,艱苦奮鬥。

同時,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國務院成立了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並由朱鎔基任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組長。

從2000年初起,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拉開了序幕。

2001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並對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再次進行了具體部署:

實施西部大開發,就是要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幹線,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麵,逐步形成我國西部有特色的西隴海蘭新線、長江上遊、南(寧)貴、成昆(明)等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帶,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西部大開發。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後,西部對外開放的局麵被打開了。

在西部大省四川,川藥是該省的優勢,實施西部大開發後,四川引來香港、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地資本,國內的知名企業也紛至遝來,四川正在變成名副其實的中國中藥現代化基地。

2000年12月15日,第一輛“四川造”豐田柯斯達客車走下生產線。這不僅意味著四川汽車工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也意味著四川汽車工業獲得了與世界同行對話的“平台”。

不止是日本豐田,美國摩托羅拉、寶潔、德國西門子等幾十家跨國公司均已在川“安家落戶”。

摩托羅拉公司在四川投資3億多美元,公司負責人感觸頗深:“中國西部市場潛力巨大,跨國公司不會放棄這裏的市場和誘人的投資回報。”

2000年5月,四川,再一次聚焦了世界的目光。

來自西部、東部和世界各地的嘉賓雲集中國西部經貿洽談會暨香港優勢博覽會,短短四天,簽約165項,總投資140億元,為世人所矚目。

率香港特區西部訪問團助威盛會的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曾蔭權說:“四川有著特別的吸引力。”

2000年金秋,在成都舉辦的首次中國西部論壇上,微軟、英特爾、IBM、摩托羅拉等20多家世界IT業巨頭紛紛亮相。

這次世界IT精英的“西部峰會”傳遞著一個訊息:IT西進“淘金”。

2001年初夏,同樣是在成都,中國西部博洽會上,香港財富巨子們“跑馬”四川簽下近10億人民幣的投資意向協議,首選的正是IT業。

不謀而合的選擇昭示著IT業在西部的廣闊前景和西部開發中的重要性。

20世紀中葉,從美國舊金山向南至聖何塞的一塊櫻桃穀,從沒有任何大型傳統工業,此後,在西部開發中借助信息技術一躍而成“矽穀”,1998年的產值相當於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

同樣,印度的不毛之地班加羅爾也在發展中搖身一變成為以軟件業為主的“矽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部大開發,四川也以科技為先導,以信息產業為突破點,傾力打造自己的“西部矽穀”。

在廣西,西部大開發也為該區的對外開放帶來了新的活力。

麵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南寧以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給廣西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瞻遠矚,抓住機遇,製定了“發揮優勢、東靠西聯,南向發展”的戰略構想,在擴大對外開放中加快廣西發展。

“東靠西聯”就是充分發揮廣西作為粵港澳通往西南地區的通道作用,利用粵港澳的產業、資金、技術、管理、人才、信息等優勢以及廣西自身和西南各省市的資源、政策、勞動力等優勢,加強廣西與粵港澳和西南各省市的經濟合作。

“南向發展”就是充分發揮廣西作為連接中國與東盟的國際大通道作用,以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為契機,促進泛珠三角地區與東盟各國的貿易往來、產業合作和相互投資。

抓住了對外開放,就抓住了廣西加快發展的根本。2004年春節剛過,廣西黨政代表團就在曹伯純、陸兵等自治區領導帶領下訪問廣東,加強與廣東的全麵合作。

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率廣東黨政代表團回訪廣西,期間兩省區簽訂經貿合作項目100項,超過前6年兩廣合作項目投資總額。無論從規模還是層次上,都創下國內區域合作之最。

6月,自治區黨委書記曹伯純又親自率領廣西代表團訪問港澳,不僅推介了廣西,推介了中國-東盟博覽會,還與港澳一大批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