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生畏的四季超員車(2 / 2)

據悉,184、190次列車都是局、段“三乘一體”先進班組、先進黨支部。列車員是一項艱辛的工作,這兩趟車輛乘務人員更是異常的辛苦,他們在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列車長周貴興今年53歲了,他跑了一輩子鐵路,在車上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就在記者乘坐的184次列車上,一名小夥子送老母親從十堰上車去上海,不慎錢包被掏走,身無分文,周車長慷慨解囊相助,他拿出400元讓他們母子倆補票、吃飯。

乘坐184、190次列車,心情是沉重的:列車嚴重超員的問題何時得以緩解?由此引發的乃至威脅人民的生命與財產的問題誰來關注?列車設備陳舊,電扇難、空調難何時才能解決?列車乘務人員的工作是光榮而神聖的,他們所付出的勞動與代價是沉重的。旅客同誌們,請別忘記為他們想一想。

編者按語

嚴重超員與嚴重虛糜

本文披露的上海至成都兩趟列車嚴重超員,並因超員帶來的一係列問題,使人震驚,發人深思。

在客運中一方麵是部分列車嚴重虛糜,浪費了大量運力;一方麵是部分列車嚴重超員,旅客站著擠著,上廁所難,喝水難,最基本的要求得不到保障。這反映了鐵路運輸組織與現行運行圖遠不適應運輸市場的需要。

列車超員與虛糜並存,從根本上說是源於鐵路運力的短缺與富餘並存。全路新運行圖將按有流開車的原則,對客運能力最為緊張的西南地區新增4對直通客車。但據了解,由於受進出川限製口影響,上海至成都間一時還不能增開列車,據有關運輸部門介紹,要想緩和至少要增開3對車,那樣又將減少貨運通過能力。

要解決超員與虛糜並存問題,一方麵要加強運輸組織,編好新的運行圖;另一方麵要加快鐵路建設。麵對這兩個方麵必須以市場客流貨流的需求為導向。隨著“九五”期間大戰西南通道,“蜀道難難在進出川”的狀況將有所緩解,屆時,上海至成都的四季超員現象方可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回答似乎遠水不解近渴,但卻是實話實說,它道出了鐵路要適應市場將是一個艱辛的長期的過程。

(載1996年12月4日《人民鐵道》報)

評述

1996年8月,作者與《中國鐵道建築報》記者韓傳榮、楊曉誌一起赴廣元、南京、上海片采訪。在寶成複線采訪之後,乘184次列車去南京。他們乘坐的是硬臥車廂,中午時分,室外溫度高達40多度,車體在強烈的日光照射下滾熱發燙。可打開電風扇又不轉,汗水如雨,其熱無比。於是,作者留意其他鋪位,整個車廂電風扇不轉動占一半以上,乘客們怨聲載道。再到硬座車廂看一看,唉呀,整個車廂人滿為患,擁擠不堪,空氣渾濁,熱浪滾滾。如此列車,有生以來還是第一次碰到。職業的習慣,作者通知列車員讓列車長立即過來說個明白。

對列車長的采訪,作者是以《人民鐵道》報《報林求索》特約記者、《法製日報》特約記者雙重身份進行的。為掌握第一手資料,作者對該列車車廂的電風扇作了統計,看究竟有多少個不轉動的電風扇。車廂裏人多擠不過去,於是,每當列車到站,作者就像進入戰鬥狀態一樣,飛奔下車,跑步前進,逐車廂進行考察、統計。從廣元到南京,又從上海至陝西,一路走來,一路采訪,回來後寫就這篇文章。

《人民鐵道》報特刊1996年12月4日三版頭條加編後發表。《法製日報》1996年9月24日冠以本報特約記者在七版“社會之聲”欄目以《沉重的車輪——訪184、190次列車車組》為題發表,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詳細的調查,深入的采訪,翔實的數據,辯證的分析,是這篇新聞調查報告成功的關鍵!能把如此披露問題的報道登出來,並配發編後評論發表,作者十分佩服《人民鐵道》報社領導和編輯們,正是他們實事求是的態度與超人的勇氣和膽略,才使得這篇報道能與公眾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