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富有極大彈性,壓強大則效益大,壓強小則效益小
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上,二處九公司高起點、高標準、嚴要求,緊盯成本,強化管理,狠抓落實。目前,該公司各項製度日趨完善,管理更加科學規範,全員認識、行動更加自覺統一。
我們在調查該公司成本控製管理時,了解到他們具有以下亮點:
其一,向方案要效益。優化方案、精打細算,在保證質量、工期的前提下,哪個方案效益好就采用哪個方案。如濰萊高速公路石埠互通立交施工鑽孔樁60根,最深27米,其中40根是采用人工挖孔完成,效益非常明顯。
其二,向材料要效益。緊緊抓住材料大頭,一是把價格關,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貨比三個城市。如菏日複線施工中,涵洞防護層冷撥鋼絲網,在山東平邑從160元談到120元1平米,需款8萬元,最後在河北衡水批發,連運費在內僅合3.8元1平米。還有購進硫磺、角鐵、角鋼等,他們貨比棗莊,兗州,淄博幾個城市,價差每噸都在200至400元以上。二是把數量關,做到賬物相符,同時根據需要將購進材料直接發到工班,減少中間環節。三是把管理使用關,按定額發料、用料、獎懲分明。
其三,向體製要效益。大膽改革管理體製,減少管理層,項目直管隊(工班)。
其四,嚴把分包關,向管理要效益。對分包工程單價項目班子集體研究決定,分包中嚴格程序,堵塞漏洞。控製數量,不準超出設計量,工程經營部門層層把關,領導審核,避免一人說了算。
其五,不幹返工活,向工程質量“一次性”要效益。
其六,確保安全,向安全施工要效益。
其七,把好工費關,實行“一包四掛鉤”。“一包”,即包工費,工資不按月發,改按單項工程完成之後發,逐級簽訂責任合同。“四掛鉤”,即與進度、質量、安全、材料消耗掛鉤。此舉,徹底根除了分配中的“大鍋飯”現象。
3年來,該公司獲得各類錦旗、獎杯10多次,有1人晉升副處級,1人榮獲鐵道部勞模稱號,20餘人受到總公司、局處及建設單位表彰獎勵。
(載2000年7月20日《開路先鋒報》)
評述
在菏日複線鐵路建設指揮部第二項目部采訪,項目經理周玉山對項目效益認識深刻,見解獨特。在項目管理上做到了精細管理,科學規範,落實到位,並且產生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可喜可賀!
該項目在創新管理,追求效益最大化上具有典型性。透視和總結其做法,其意義則是十分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