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忠孟1926年7月出生,山東文登縣人,1947年7月入伍,同年9月入黨,先後參加了9條鐵路的修建,整天戰鬥在隧道裏,帶領官兵大幹,在成昆線趙坪隧道創造了單口月成洞334米的最高記錄,也是三次上高原參加青藏鐵路施工的老鐵道兵。他先後4次奮不顧身搶救戰士,一次在投擲實彈時,一名新戰士因緊張將手榴彈隻甩出幾米遠,梁忠孟立即衝上去,把將要爆炸的手榴彈扔了出去;在一次隧道塌方中,他與大家一起把卡在石縫裏的戰士高仁新救了出來。他嚴格要求家屬子女,在部隊30年,愛人卞玉琴隻來部隊探親兩次,一直紮根農村參加勞動;30年來,他隻在1963年春節休假中,與家人團聚過了一個春節。我那時在四十八團汽車隊,後來又到汽訓隊,梁副團長去工地還搭過我開的車。他生活非常儉樸,工作非常務實,是我們的好團長。
四十七團:征服共和國第一高隧
董雲泰(中鐵二十局原副總工程師):我是1973年進的青海,1983年下山,前後10年,時任鐵十師作訓科工程師。鐵十師擔負哈爾蓋至蓮湖396公裏施工任務,區段主要難點是:高原風沙地段、鹽湖路基、關角隧道。這些都被我們一一攻克了。青藏鐵路一期工程施工,鐵十師功不可沒,名揚千秋。10年中,我們獲得10麵紅旗,有全國的、全軍的、青海省的,是赫赫有名的“紅十師”。
關角隧道,全長4009米,位於青海省天峻縣境內祁連山脈中吾農山係東延部分的關角埡口,海拔高度3700米,是我國海拔最高的鐵路隧道。該隧道地質構造複雜,岩石破碎,裂隙發育,地下水沿裂隙網絡運動。在隧道開鑿初期形成集中湧水,進口地段湧水量最大每天8000噸,穩定流量600噸;出口地段湧水最大每天1000噸,穩定流量460噸。由於地下水流速及動水壓力加大,對軟質片岩起到更大的破壞作用。為研究解決關角山隧道山體膨脹發育地質結構問題,鐵道兵司令員呂正操等兵部首長和隧道專家曾多次親臨關角山指導施工。
為攻克技術難題,早日打通關角山,四十七團集結兩個營的兵力,分別從進出口向裏掘進。說起關角隧道,最令鐵十師刻骨銘心的是隧道大塌方。1975年4月5日上午10時30分,擔負隧道出口施工任務的一營指戰員正在洞內施工,忽然轟隆一聲巨響,1500多方山石頃刻間倒下來,塌方體長達50多米,正在洞內施工的127名官兵被嚴嚴實實地堵在裏邊。險情就是命令,情況萬分危急!鐵道兵副司令員郭維成、蘭州軍區首長火速乘飛機趕來,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有關部門領導送來了氧氣和急救品。在隧道跟班作業的十師作訓科工程師潘建學、四十七團一營副營長吳德安、二連連長朱玉富等8名幹部,借著手電筒的光亮探視險情,果斷組織隊伍打橫通道突圍。洞外從塌方體頂部和橫通道下麵迅速向隧道內掘進。經過14個多小時的奮力搶險,遇險的127名官兵於次日淩晨1時零5分全部安全出洞。
1977年6月16日,經過四十七團指戰員700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關角隧道勝利貫通。
青藏鐵路:揭開神秘的麵紗
楊增祥(中鐵二十局工程保障部部長):最近,受局領導之命我們一行8人前往青藏線,從格爾木至風火山360公裏沿線進行勘察,再次感受青藏線,總的說來,青藏線並不可怕。這次勘察,我們錄了像,拍了一些片子,在我們修建的風火山試驗段拍攝了圖片資料,對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概況,對高原工程機械設備配置、管理與使用有了理性的認識,為下步參加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施工做好了充分準備。
夏征河(中鐵二十局副總工程師):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勘察歸來,總的感受有8點:(1)高原、高寒、缺氧,體能下降,但並不可怕,逐漸就適應了。(2)凍土問題。這是突出的技術難題,凍土現象有三種,凍脹、溶沉和冰丘。(3)資源匱乏。(4)交通不便。(5)通信不便。(6)生態環境問題。(7)民族政策問題。(8)青藏鐵路修建政治意義重大。總之,青藏鐵路工程二期比一期更艱巨、更偉大,青藏鐵路建設是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是新世紀之初國內四大工程之首,它的修建,必將創下一係列世界之最,為西藏帶來現代科學文明之光。
(載2001年3月29日《開路先鋒報》)
評述
青藏鐵路二期開工在即,中鐵二十局人群情激昂。2001年3月29日,受局黨委、局領導委托,宣傳部邀請了一批原鐵道兵第十師的老同誌召開座談會,主題是暢談青藏鐵路建設。作者作為這次活動的主辦單位負責人,主持了這次會議,會後寫出《難忘青藏線》一文,以黨委宣傳部名義發表。
這篇文章的發表,在全局引起強烈反響。從此,也拉開了二十局宣傳青藏線,決心重返青藏線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