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新行(2 / 2)

賈吉利邊走邊說,隊伍上場第一仗是填築路基。這是一場惡仗、硬仗。因為一開工就遇上河西走廊狂沙彌漫,天寒地凍的冬天。這裏冬季長達160天左右,氣溫在零下20多度,滴水成冰,哈氣成霜。在這樣異常寒冷的冬季施工,別說國內,就是國外也沒有先例。

這個先例被他們打破了!

冰天雪地、飛沙走石的戈壁灘上,擺開了決戰的戰場,吹響了鐵路大會戰的進軍號角!

機械隊實行“三班倒”、24小時作業,人停機不停,晝夜施工。盡管有“四皮”保駕,可還是凍得直打顫。工友們凍得又流鼻涕又抹淚,但沒有一個叫苦的。麵對這種情景,項目部領導說:“你們流淚,我們的心在流血,可我們不能下達停機的命令,因為我們是一分一秒也耽誤不起啊!”

我們繼續東行,沿路看到上碴整道的,搗固路基道碴的,錨固鋼軌的,人人數神抖擻,個個揮臂大幹。中午時分,我們來到大沙河中橋,見幾名職工正在橋麵上焊接橋欄,便走了過去。負責線路結構物施工的四隊隊長趙成寶介紹說:“這座橋去年12月7日動工,當時大地凍得鐵板一塊,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鑿開凍層,開挖橋墩基坑。澆注混凝土時,因天氣寒冷結冰,我們壘石支鍋,一鍋一鍋炒沙子,架起大油桶燒開水拌合,搭支帳篷,利用塑料紙、草袋子保溫。職工們手凍腫了,裂開了道道血口子,鑽心地痛,有的還患上感冒,可為了保工期趕進度,誰也沒吭聲,也沒提出休息。”

下午2點,我們到達芨嶺站。大家邊走邊看,走走停停。65公裏線路,整整用了6個小時。

在蘭新複線工地返程路上,我不禁感慨萬千:不正是這支英雄的隊伍,用自己一雙粗大的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不畏險阻,難苦鏖戰,才使祖國萬裏山河鋪上了鐵路網嗎?千裏河西走廊,巍巍祁連山下,不正是他們鐵馬金戈,激戰沙場,創造出了這史無前例而又驚天地、泣鬼神的奇跡嗎?

人民不會忘記他們!

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

(載1994年2月《大路文學》)

評述

《蘭新行》,記下了作者在蘭新線的所見、所聞、所思、所議。

自《蘭新行》這篇通訊外,作者忙裏偷閑寫了一大批稿子,主要有:消息《蘭新複線芨(嶺)東(明)段全線鋪通》,分別載1993年12月25日一版《張掖報》,1993年12月31日三版《經濟日報》,1994年1月4日二版《陝西建築報》,1994年1月6日二版《陝西工人報》,1994年1月15日一版《鹹陽報》;消息《蘭新複線芨(嶺)尖(山)段開通運營》,分別載1994年1月10日二版《中國青年報》,1994年1月15日二版《人民日報》;消息《鐵二十局建工處蘭新複線建設項目部獲殊榮》,載1994年1月8日一版《鹹陽報》;消息《鐵二十局建工處榮膺“火車頭獎杯”》,分別載1994年1月8日二版《陝西工人報》,1994年2月3日二版《中國青年報》。通訊《噩耗傳來……》,載1994年1月13日二版《陝西工人報》,1994年1月22日二版《鹹陽報》;通訊《蘭新線上“守門員”》,載1994年2月26日二版《陝西工人報》;通訊《公而忘私的工地炊事員》,載1994年3月1日三版《陝西建築報》;通訊《蘭新複線築路歌》,載1994年5月4日三版《中國鐵道建築報》;通訊《青春之歌壯蘭新》,載1994年5月7日二版頭條《人民鐵道報》,1994年6月18日二版《陝西日報》,1994年6月28日《陝西工人報》;通訊《葛秀新:“不孝”之子好男兒》,載1994年6月18日《人民鐵道》報頭版報眼“繁星譜”欄目;通訊《工地初露尖尖角》,載1994年第3期《中國鐵築道管理》雜誌。

一趟蘭新之行,短短幾天,采寫的消息、通訊稿件,先後在全國主流媒體及省部級媒體發表了21篇,發表時間從1993年12月25日至1994年6月28日,整整持續了6個月。

同時,作者采寫的通訊《青春之歌壯蘭新》,由《陝西日報》推薦,在由《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濟經日報》、《工人日報》、《經濟參考報》、《中國青年報》、中國記者雜誌社九家新聞媒體共同發起的《國家重點工程建設者風采》新聞報道(常林杯)佳作獎評選中榮獲二等獎;在《中國鐵道建築報》“築路青年的風采”征文中榮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