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四,史糧逢,雙流特大橋橋梁隊隊長。史隊長33歲,雙流特大橋給了他一個新舞台,他以大橋為己任,視大橋為生命,大橋施工進度快,質量優,揚威全線。眼前那高聳入雲的根根墩柱,是他帶領全隊職工拚搏與智慧的結晶,也是最好的見證。
鏡頭五,魏守華,雙流特大橋橋梁隊書記。魏書記是一名老政工,原在六公司機關宣傳部工作,後下到基層,從洛湛到宜萬,腳踏實地,愛崗敬業。他在盡好書記職責的同時,還提筆寫稿,以新聞媒體的形式鼓舞職工,激勵士氣,報道大橋施工動態,宣傳典型人物與典型事例。他說為趕寫一篇人物通訊,連熬了兩個通宵,令我肅然起敬。
鏡頭六,田海龍,別岩槽隧道隊隊長。別岩槽隧道地質的特殊性,使田海龍名聲大振。大家說田海龍拿下別岩槽,天底下什麼樣的隧道都不在話下。別岩槽隧道施工,曆盡苦難,曆盡風險,田海龍愈挫愈堅,誌在必得,誌在必勝。
鏡頭七,黃成國,別岩槽隧道隊書記。黃成國與田海龍是一對新搭檔,兩人誌同道合,並肩前行。隧道施工,黃書記跟班作業,不分白天和夜晚;建家建線,黃書記精心籌劃,高起點,高標準,建成了宜萬線上一流的模範職工之家,樹起了集團公司在外界的良好形象,成為集團公司在基層建設“職工之家”的一大亮點。
青藏鐵路培育出的“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精神,不也很適合宜萬鐵路嗎?宜萬人不是也正在挑戰著隧道施工和橋梁施工的“極限”嗎?宜萬鐵路建設者們的偉大壯舉,以及所展現出來的敢於超越前人的大智大勇,開拓創新和永無止境的目標追求,不也正是“勇創一流”的最好注釋嗎?
從青藏鐵路到宜萬鐵路,這是曆史的必然,宜萬鐵路精神是青藏鐵路精神的傳承和光大。青藏鐵路精神,風火山精神,宜萬鐵路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永恒的,也是一筆巨大的寶貴財富,它必將激勵二十局集團人勇攀高峰,勇爭第一,勇往直前!
(載2005年7月14日《開路先鋒》報)
評述
這是一篇由宜萬鐵路引發的述評文章。
宜萬鐵路集艱、難、險於一身,尤其令人震驚的是別岩槽隧道裏的“隧中橋”。青藏鐵路,二十局集團修建了世界第一高隧風火山;宜萬鐵路,二十局集團修建了“隧中橋”的別岩槽。二者雖不可等量齊觀,但卻異曲同工。感慨之餘,作者便有了《從青藏鐵路到宜萬鐵路》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