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景希珍根據彭德懷的要求,立刻打通了牧場電話。

當得知該牧場書記田興成已到西昌行署開會時,彭德懷便讓景希珍將田興成請到自己房間裏,當麵向他道歉說:“田書記,你來得正好,中午我們在你那裏吃飯時,非常感謝你們的盛情接待。但我們吃了那麼豐盛的飯菜,每人卻隻交了兩角錢,太少了,太不公道了,這對你們和我們都不好,我算了一下,再補8元。”

田興成書記聽後十分感動,他深深敬佩彭德懷這種嚴於律己的作風,說:“彭總,你也太認真了,我們牧場中午員工的標準就是貳角錢的夥食,我們對你與對我們職工一樣一視同仁,沒有少收你的。”

彭德懷哪裏肯聽,就說:“書記同誌,說句心裏話吧,我們同職工交一樣的錢不錯,但同樣的錢員工們都能吃得這麼好嗎?很顯然,我們是太超標準了。雖然這肉、菜、油都是牧場自己生產的,但那也是職工們的血汗啊,我們不能隨便占這個便宜,你我都是黨員,相信我這樣做都是出於一名共產黨員的良心。請你無論如何都要收下這點錢。”

田興成還能再說什麼呢,他在基層工作了這麼多年,接待過許許多多各級部門來牧場的幹部,可是像彭德懷如此公私分明,一身清廉,連幾元錢的夥食費都要算清楚的卻見得很少。

捧著這封信和那幾元錢,田興成覺得沉甸甸的,兩行熱淚便從這位漢子的眼眶裏流了出來……

彭德懷在攀鋼建設工地的視察中了解到,在附近的仁和壩子上,有一群從成都來落戶的知識青年,他們有的被招工參加了攀鋼的建設,有的仍然在農村裏勞動。想著這些孩子不遠千裏,從大城市來到這山溝裏也真不容易,便決定去看看他們。

這是離仁和鎮不遠的一個山頭,上麵住著一個生產隊,隊裏有一個知青點,從1964年開始就有一些從成都、西昌等地來的知識青年。他們在這裏住的是用泥土壘起來的房子,吃的是自己地裏種的糧食和蔬菜,要想吃豬肉還得自己養豬。

彭德懷的汽車停在山下的公路邊,他在當地同誌的陪同下,爬上了半山的知青點。

知青們剛放工回來,忙著洗菜煮飯。

彭德懷走過去,對知青們說:“你們好,小同誌。”

知青們見來了一位穿中山裝的老人,身後跟著幾名當地的幹部,忙端出一張木凳放在屋子外麵,對彭德懷說:“首長,請坐。”

彭德懷說:“不坐,剛下車,順便來看看。”說著就要往屋子裏走。

當地的一名幹部忙勸道:“彭主任,先在外麵坐坐吧,天氣怪熱的,讓他們燒點開水喝喝。”

彭德懷說:“不了,不了。”說著就跨進了知青屋子。

屋子裏光線很暗,有幾名知青正在生火煮飯,裏麵煙霧騰騰,嗆得彭德懷直咳嗽。

幾位煮飯的女知青忙說:“首長,還是在外麵坐吧,這屋子裏煙太嗆人了。”

彭德懷笑著說:“妹伢子,我也是苦出生,這點煙算什麼。”

彭德懷蹲下去看看灶,見裏麵的柴火壓得很多,不透氣,就取出一些柴來,用一根樹枝將灶裏的柴架好,火便熊熊地燃燒起來,屋子裏的煙也慢慢地少了。

燒火的女知青說:“首長,你一定在鄉下住過,不然怎麼會燒這農村的灶火。”

彭德懷微笑著說:“妹伢子,這叫做人要實心,燒火要空心呀!”

大家都被彭德懷說得笑了起來。

彭德懷在屋子裏轉了一圈,先看看知青們用木板搭起來的臥室,又看看知青們缸裏的大米、小麥和玉米,接著又到豬圈、牛棚去看了一遍,然後對當地陪同的幹部說:“這房子的牆要加固一下,房門也要用木頭的,不要用這竹笆子門,孩子們離開父母不容易,要為他們的安全多想想,使他們的父母放心。”

彭德懷坐下來,在門前與知青們拉家常,一位男知青把當地彝族老鄉送給自己的一件用生羊毛紡織的察爾瓦披氈贈給彭德懷,彭德懷高興地披在身上,連聲說:“謝謝,謝謝!”

吃飯的時間到了,當地陪同的同誌叫彭德懷到鎮上去吃飯。

彭德懷問:“鎮上有什麼好吃的嗎?”

陪同的同誌說:“領導早通知鎮上,說彭主任辛苦了,讓多做幾樣可口的菜,要多放辣椒。”

彭德懷聽後又問知青們:“小同誌,你們都吃的什麼?”

知青們答道:“包穀麵紅苕飯,菜是去年秋天留下來的老南瓜。”

彭德懷就對知青們說:“那我就在你們這裏吃飯,不知道你們歡迎不歡迎。”

知青們一聽說首長要留下來與他們共進晚餐,一個個都鼓起掌來:“歡迎!歡迎!”

彭德懷對陪同的當地領導說:“你去打個電話,說我就在這裏吃晚飯,鎮上的菜讓他們退了,不要浪費。”

知青屋前擺上了幾張木桌,知青們圍著彭德懷坐在一起,吃著紅苕玉米麵飯和老南瓜,一個個年輕人的心中幸福極了,因為這是他們下鄉幾年來,唯一的一位與他們同甘共苦、吃粗茶淡飯的首長。

吃完飯,彭德懷滿意地說:“好多年未吃到這老南瓜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錯不錯。”

知青們向彭德懷彙報:“鄉下的確很苦,但我們有決心,明年在山上種上水稻,到那時歡迎首長再來這裏,我們用大米飯來招待你。”

彭德懷關切地說:“現在‘三線’建設已經開始,我們將在這片荒山野嶺上建一座特大型的鋼廠,你們有知識,有文化,一定要好好學習,到時候一定能為‘三線’建設出力,希望寄托在你們青年人身上。”

臨走,彭德懷從衣袋裏掏出半斤糧票、兩元錢放在桌上。

知青們說什麼也不肯收,雙方推讓了很久。

彭德懷說:“這餐飯雖然都是你們‘自產自用’的,但也是你們辛勤勞動的成果,我不能白吃。你們要不收下,那我就犯錯誤了,你們願意讓我犯錯誤嗎?”

知青們被彭德懷的話深深地感動了,他們收下了糧票和錢,並盼望著彭德懷明年能夠再來。彭德懷走訪農家生活情況

1966年春節,鞭炮剛剛放過,彭德懷來到享譽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觀,看到李冰父子的偉大傑作以及周圍一片富庶的良田,他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決心去農家看看,了解了解情況。

小車在郫縣縣委大院停下,縣委書記及縣的一些領導同誌把他迎進會議室。

落座後,彭德懷與陪同的一位領導同誌一邊休息喝茶,一邊聽取縣委書記介紹農業生產及農民生活改善的情況。彭德懷聽得津津有味。

縣委書記向大家回憶了毛澤東1958年3月來成都開會期間視察紅光公社的情景,他說:“看到長勢茂盛的油菜,毛主席非常開心,他走進農家問寒問暖,當時,對全縣人民鼓舞有多大。”

隨著話音一沉,縣委書記又談了工作上的失誤、教訓。他說:“後來我們頭腦膨脹了,報喜不報憂,搞浮誇,將幾畝地的稻子突擊移植在一塊地裏,說畝產5萬斤,違背了科學,廣大社員心裏有意見,但敢怒不敢言呢!幸好,中央發現得早,毛主席及時糾正了。起初好多同誌不相信畝產萬斤的神話,我們早聽說彭總就是不相信。是最敢講真話的人。”

說到這裏,彭德懷坐不住了,忙說:“不能這麼說,真正講真話的是廣大農民,我不相信畝產萬斤幾萬斤也是從農民那裏調查出來的。能高產有什麼不好,但違背了實際不可能嘛!瞎指揮造成了災難,還是毛主席英明果斷,及時在全黨糾正了這個‘左’的錯誤,讓我們大家都來吸取這個曆史教訓吧。縣委同誌很辛苦,工作很努力,我一路看了你們的麥田、油菜田長勢好,農民有了飯吃,安居樂業,從心眼裏高興。”

然後,縣委書記陪彭德懷信步走到離縣城不遠的一個村子,隻見綠樹掩映,炊煙嫋嫋,一片興旺的景象。

在當時,場院裏有幾個農家孩子正一起踢雞毛毽子,不由激起彭德懷的“少年狂”,他彎腰拾起毽子踢了幾腳,真感到年輕了幾歲。

張婆婆與孩子們鼓起掌來,歡迎老爺爺再踢幾腳。彭德懷說:“老了,不中用了。”高興地走進張婆婆家坐下休息。

張婆婆60多歲了,身板硬朗、精神矍鑠,春節剛過就有客人來,老人感到很吉利。她向領導介紹,她家5口人,日子過得很美滿,兒子外出幫人家砌房子,大孫子讀小學,小孫子未到上學年齡,在家放鵝、放鴨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