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在那些邊遠山區和貧窮落後地區,長期“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生產隊,群眾對集體喪失信心.因而要求包產到戶,應當支持群眾的要求,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產到組,並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就這種地區的具體情況來看,實行包產到戶,是聯係群眾,發展生產,解決溫飽問題的一種必要的措施。就全國而論,在社會主義工業、社會主義商業和集體農業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包產到戶是依存於社會主義經濟,而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沒有什麼複辟資本主義的危險,因而並不可怕。
9月27口,中共中央根據上述會議座談紀要,印發了《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製的幾個問題的通知》,即中央1980年75號文件。
《通知》明確要求全國各地,結合當地具體情況貫徹75號文件,要求全國各地結合當地情況貫徹執行。
中央75號文件對於“邊遠山區和貧困落後地區”可以搞包產到戶、包產到組規定,承認包產到戶、包產到組的合法性,對包產到戶、包產到組是一個巨大的推動。
在當時的中國農村,絕大多數地區都可以說是“貧困落後地區”,有了這樣一項政策,農民就可以放心地搞包產到戶和包產到組了。
因此,中央75號文件頒布以後,包產到戶、包產到組的發展速度很快。
中央75號文件雖然承認包產到戶、包產到組的合法性,但對這兩種生產責任製的性質,並沒有明確的說明。
正如鄧小平所強調的那樣:“總的來說,現在農村工作的主要問題還是思想不夠解放。”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會議,會議為包產到戶正了名,注了冊。
從此,從小崗到鳳陽、從安徽到四川,大包幹的星星之火點燃了全國農村,形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局麵。
事實勝於雄辯。實行包產到戶、包產到組,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其中最顯著的標誌就是糧食產量年年遞增,人們有飯吃了,有衣穿了,人民富了。
1980年,小崗年產糧食222萬斤,比1979年的13237萬斤,增長了677%。
同時,包幹政策實行地區較多的鳳陽縣,大包幹前的1978年,糧食總產為29億斤;實行大包幹的第—年1979年,糧食總產44億斤,1980年為502億斤,1981年為64億斤,1982年為71億斤,1983年為81億斤,是1978年的27倍。
鳳陽縣大包幹5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10億斤。農民人均收入1978年是81元,到1983年提高到368元。
1981年12月,鑒於包產到戶、包產到組給全國農村帶來巨大變化的現實,中共中央召開了農村工作座談會,著重討論了農業生產責任製問題,形成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了這個《紀要》(即1982年1號文件)。《紀要》指出:
目前全國農村已有90%以上的生產隊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生產責任製。它的建立.不但克服了集體經濟中長期吃“大鍋飯”的弊端,反而通過對勞動組織、計酬方法等環節的改進,帶動了生產關係的部分調整,糾正了長期存在的管理過分集中、經常方式過於單一的缺點,使之更加適合我國農村的經濟狀況。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製,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製。不論采取什麼形式,隻要群眾不要求改變,就不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