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農業科技飛速發展

1982年,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由衷地讚揚了中國的水稻專家袁隆平。

他說:

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之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當之無愧的。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農業科技發展,袁隆平的水稻研究事業從此走上新的前程。他的研究,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受到表彰。

袁隆平從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為中國的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在研究雜交水稻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路。

袁隆平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今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當代神農氏”“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農學係畢業,成為湖南省安江農校的一名普通教師。1960年,麵對當時嚴重饑荒,這個30歲的年輕人熱血沸騰,立誌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饑餓的威脅。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試驗田裏,偶然發現一株水稻植株與眾不同,植株高大、顆粒飽滿。通過試種,他斷定這是一株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

袁隆平認為,既然自然界存在著“天然雜交稻”,說明水稻和其他異花授粉作物一樣,具有雜種優勢。他決定跳出水稻“無性雜交”學說的束縛,開始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試驗。

1964年7月,袁隆平頭頂烈日,在稻田裏偶然發現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他驚喜萬分。經人工授粉,這株稻子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種子。

1966年2月,袁隆平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提出通過培育雄性不育係、保持係和恢複係的三係法培育雜交稻,直擊傳統理論禁區,引起國家科委高度重視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找到一株雄花敗育株,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袁隆平欣喜若狂,因為這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1972年,農業部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成了全國範圍的攻關協作網。1973年,張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為代表的優勢強、花粉量大、恢複度在90%以上的“恢複係”。袁隆平曆時9年的三係配套難關終於被攻克。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係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成功。

1974年,我國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育成,1975年雜交水稻製種技術研製成功,從而為大麵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從1976年開始,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麵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畝增產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震驚了全世界,也贏得了極高的榮譽。

1976至1987年間,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植麵積累計達到11億畝,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1979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個農業技術專利轉讓美國。以後,他又研製出一批比現有三係雜交水稻增產5%到10%的兩係品種間雜交組合。

雜交水稻的大麵積推廣應用,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國際同行尊稱袁隆平為“雜交水稻之父”。1980至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

1982年袁隆平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到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

隨著科學春天的到來,在中國的農村也出現了一批“土專家”、“種田秀才”。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但卻為全國農業科技致富帶了頭。

1982年底,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四大王相會在北京》的文章。這四大王是當時全國科協評出的四大致富能手,他們是四川溫江的“番茄大王”張文康、四川新津的“冬瓜大王”呂璞修、山東的“作物大王”李祥苓、天津的“鴨子大王”張天興。

1947年張文康生於溫江湧泉鎮,由於父親被評成地主,隨後二三十年間他受盡歧視。小學一畢業,他就開始務農,成年後做再多的活,也隻能被評為打折扣的“小工分”。當時,幾乎每年春節一過,張文康就要到處借糧。

1980年初,張文康迎來了生命中的轉折點,他所在的湧泉公社五一大隊一生產隊,決定將隊裏先前幾乎荒廢的2畝3分7厘的一塊坡地,拿出來“包”給社員。

1978年後全國農村改革風起雲湧,四川省內各地的“包產”做法也層出不窮,隊裏當時想以“承包荒地”作為試點,為了增加隊裏的收入,也為了進行試探。

這是一塊全隊公認的不能灌水下等田。當地屬於都江堰灌區,大部分土地都是能排能灌的上等田,不能灌水的一般都沒人看得起。不過,這畢竟是第一次搞承包田,雖然是旱地,還是有幾戶人家爭的。

張文康當時報價“1500元”來承包這塊地,嚇退了所有的競爭者。

當時一個工分才值一角多錢,1500元相當於隊裏10多年給他分的錢,1500元在當時基本算是天文數字了。當然張文康自有他的小算盤。

張文康不是一時衝動。他已經想得很清楚,一畝地一年至少可以種三季,春季育苗子,夏季種番茄、冬瓜、海椒、茄子等,冬天種白菜、蘿卜或萵筍,一畝地一年至少可以產2萬斤蔬菜,一斤5分錢就可以賣1000元,兩畝多地完全能夠把承包費賺出來,這還不算第一季賣苗子的錢。

包下了這兩畝多旱地,可種什麼好呢?張文康一時還沒想清楚。1980年春節剛過,站在龍泉驛區大麵鎮的蔬菜種子供應基地,張文康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當地沒有的肯定就暢銷。

當地沒有的東西,是番茄。由於種子、土壤、技術等原因,溫江地區產出來的番茄不紅,所以一直沒人種它。張文康決定當年夏天就種番茄。

憑著“瞅冷門”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張文康拿出了12畝地來種番茄,其餘種茄子和海椒等。買回種子來,全家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勞動之中,翻地、平整、施肥、育苗,全家人忙得不亦樂乎。

經過一年起早貪黑的忙碌,當年年底,他不僅足額交納了承包費,而且還賺了500多元錢。平生以來第一次手中握有這麼多屬於自家的“巨款”,張文康激動得睡不著覺。

1981年春節前,他高興地為全家每一個人買了新衣服,又花了11塊錢為自己買了人生中第一雙皮鞋。

1981年初春,當地開始了大規模“包產到戶”,張文康家又多分了4畝土地。由於鄰居們都學他開始種蔬菜,紛紛向他家求種苗,於是當年他多了一項收入,育苗。一年三季下來,不到年底,賣菜加養豬,他賺了6000多元。

張文康一大家子8口人,多年裏一直擠住在兩間1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裏。於是,花了6000多元,建起了一排好房子,除了一樓一底5間樓房,還有3間平房和一間廚房,總共9間。那是溫江地區農村第一家樓房。

1982年初,張文康被評為當地的專業戶和致富能手;1982年春,中共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潤生來到他家,經過一番認真計算,得出一個結果,去年你的收入已經過萬,你現在是“萬元戶”了。

剛聽到這個頭銜,張文康真的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回到家裏,張文康反複計算,結果真的是這樣。從此,張文康“番茄大王”的名聲也不脛而走。

1982年底,張文康被評為全國科協的致富能手,與他幾位“大王”一同到北京接受了表彰。

1983年後,他家的年收入已達五六萬元。

1983年,他當選為第六屆四川省人大代表。

1987年,他種植的茄子在全省第一次出口到日本

同年,他還作為農村致富能手,在成都市金牛賓館受到了鄧小平的接見。

1988年,他又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還有了四川省科協常委等頭銜。

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在全國科學大會的感召下,在科學的春風裏,中國的農業科技獲得了飛速發展,中國的農業水平也得到不斷的提高。

全國上下一齊努力,為中國的農業現代化而奮進。

中科院開發科技新產業

1985年春,王震西拒絕了歐、美多個實驗室的邀請,受中科院和周光召院長委托,留在國內創建中國科學院三環公司。

在係統地從事稀土合金和非晶態材料磁性研究的基礎上,王震西和同事一起,率先將世界最先進的高速氣流粉碎技術移植到釹鐵硼生產工藝中。

同時,王震西他們還解決了大規模工業生產中稀土合金的氧化、自燃、模具硬化、強磁場取向、真空保護燒結和表麵防腐蝕塗層等一係列技術難題,使百噸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釹鐵硼生產線整套設備基本國產化,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使我國能以最少的資金投入,國際上最高的投入產出比,迅速發展擴大生產規模,在短短五年內就超過了美國和歐洲,成為僅次於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燒結釹鐵硼生產國。

三環公司是中國科學院為推動科技產業化而組建的又一家公司。科技產業化,是中國科學院在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後采取的新的舉措,這是同我國的改革開放發展相適應的。

1972年,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的王震西到法國進修稀土合金和非晶態磁性。這兩個研究領域的結合,在1982年至1983年成為研製第三代稀土永磁合金的新途徑。

在當時各國處於完全保密的情況下,物理所和電子所的科研人員發揮各自多年來積累的研究經驗,進行了獨立研究。他們大膽跳出傳統思維,進行創新,經過不懈努力,釹鐵硼永磁材料終於研製出來。

1983年9月,在北京科學會堂,第七屆國際稀土永磁材料討論會召開。日本著名學者金子秀夫教授在中國的講台躊躇滿誌地大聲宣布:

日本住友公司最近已研製出磁能極高達36兆高奧的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釹鐵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