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工人群眾對把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一偉大的曆史性轉變表現得熱情洋溢。

鞍鋼的工人們表示,決心以20世紀70年代的先進水平為起點,盡快把鞍鋼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鞍鋼。

武鋼為落實公報的號召,決定立即著手把來年的生產任務落實到班組、爐子、機台和個人,並按照經濟規律和專業化分工的原則改革體製;要把改造老廠的起點定在20世紀70年代水平的基礎上,以適應現代化需要;還要認真學習外國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山東勝利石油化工總廠為了迅速實現重點轉移,成立了專門班子,著手進行調查研究。

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的職工高興地指出,廠裏清查工作已經基本結束,壞人受到了應有的懲處,工人隊伍實現了團結。他們表示,一定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珍惜和愛護這種大好形勢,人人爭做團結的模範、大幹快上的模範,披荊斬棘,去奪取新長征的偉大勝利。

全會公報中關於保障人民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製的論述,全會通過的新的人事安排和對一些重大曆史積案的正確處理,受到了幹部、群眾的熱烈歡迎。一些司法工作者表示,要帶頭執行法律和製度,忠實於人民利益和事實真相,保證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於法律之上的特權。

出席黑龍江省公安戰線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的代表們表示,要為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製,為維護安定團結的大好形勢,為保衛四個現代化的勝利實現,再立新功。

蘭州大學黨委負責人、前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冰說,這次中央全會提出加強民主和法製的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一個黨、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民主和法製,生命就會窒息,就會亡黨亡國。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方針,這是我們黨有力量的表現。

各地群眾對中央增選陳雲同誌為黨中央副主席,增選鄧穎超、胡耀邦、王震同誌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感到由衷地高興,認為把這些久經考驗、深孚眾望的同誌選入中央領導機構,是黨的事業的需要,是全黨人心所向。

正在北京舉行的第二次全國歸國華僑代表大會的代表們聽了公報後歡欣鼓舞,紛紛表示要為祖國的四個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許多來自華僑農場、華僑工廠、僑鄉的歸僑代表說,我們華僑有著愛國愛鄉的傳統,我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一定要努力工作,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和有關發展農業的兩個文件的結果,使我國農業生產和農村麵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形勢發展之快之好,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料。

1979年,全國糧食和油料、棉花、蠶繭、豬、牛、羊、禽、蛋、蜂蜜、水果等全麵增產。全國糧食征購量比1978年同期增加了103億斤,超額完成了任務。國家收購的各種農副產品總額比上1978年增加了25%。林業、副業、社隊企業,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人民公社集體經濟壯大了,社員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據有關部門計算,1979年全國農村每人平均從集體分配的收入,比1978年增加了10元多,比1977年增加了20元。

農業豐收了,農民的購買力有明顯的提高,農村市場繁榮興旺。在一些生產恢複和發展較快的地區,都有一批社員平均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在這些地方,到處可以看到農民在忙著修蓋房屋,添置衣物用具,男女老少喜氣洋洋的景象。手表、毛料、收音機、縫紉機等商品已成為爭購的對象,一些生產隊裏也購置了電視機。在一些窮困落後的地區,社員們也從三中全會精神中看到了希望,他們說,盡管眼前困難還很大,但隻要按照中央的政策好好幹,爭取短期內做到自給自足,不拖國家後腿,完全有把握。

隨著農村經濟形勢的好轉,大大解放了廣大社員和農村基層幹部的思想,更加堅定了他們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的決心。從這個意義上說,1979年一年,幹部和群眾思想上的收獲,大大超過了物質成果。

從此,廣大農民真正走在了希望的田野上了,廣大的中國人民真正走在了康莊大道上了。

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鄧小平改變中國》葉永烈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回首1978——曆史在這裏轉折》童青林著人民出版社

《1978,中國命運大轉折》葉永烈著廣州出版社

《大轉折》張樹軍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大轉折的日日夜夜》張湛彬著中國經濟出版社

《細說鄧小平》龍平平著紅旗出版社

《胡耀邦傳》田國良孫大勳著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始末》沈寶祥著中國青年出版社

《我親曆的那次曆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台前幕後》於光遠著中央編譯出版社

《實現偉大轉折的1978年》李正華寫《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