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製造彈簧錘的成功,使胡根恒嚐到了甜頭,開闊了思想,增強了辦好修造站、為農機化服務的信心。1974年夏天,正當抗旱的關鍵時刻,北胡公社10多台柴油機“趴了窩”,每天影響澆地300多畝。
胡根恒心裏十分焦急,他通機進行了檢查,發現多數是柴油機調速器的推杆出了毛病。可是,這種配件很缺,站上現有設備修不了。要加工推杆,必須製造一台較精密的小車床,這是解決柴油機維修的當務之急。
胡根恒迎難而上,和老工人一起研究、搞設計方案、查閱技術資料,還多次去縣城工廠請教,先後繪製200多張圖紙,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小車床試製成功了。投產後生產推杆15萬多根,不僅滿足了維修的需要,還支援本縣30多個公社和20多個兄弟縣的急需。
多年來,胡根恒和全站職工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先後自製車床、銑床、鑽床等設備26台,裝備了修造站,大大提高了修配能力。拖拉機中修和部分大修、小拖配套以及柴油機、電動機等農業機械的維修、保養,修造站都能完成。每當工人談起修造站發展這樣快的時候,都說:“這得給站長胡根恒記頭功。”
1975年秋天,因為天旱,夏播莊稼成熟晚,小麥播種期縮短了。如果不能按時播種,第二年小麥收成就要受到影響。為了搶時間趕季節,社員急需一種工效高的小型機引播種機。修造站義不容辭地承擔了這項任務。
胡根恒多次召開會議,集思廣益,和工人一起研究,查閱資料。他深入附近10幾個大隊和縣城工廠,向20多位老農和工人師傅請教。他們綜合3種大型播種機的優良性能,確定了製造方案。在加工部件時,他們堅持就地取材,用站裏舊三角鐵做播種機架,用廢油桶鐵皮做下種腳管,傳動裝置利用舊的自行車鏈、輪代替齒輪。
經過10多天緊張加工,終於在小麥播種前試製出了第一台牽引的棉麥兩用播種機。經與普通接播種對比,它具有株距均勻、密度合理、節省種子等優點,工效提高六七倍。這種播種機的製成,為小麥播種搶了季節。
胡根恒十分注重對原有農機具的革新和改造,挖掘潛力,充分發揮其在生產中的作用。站上有一台拖拉機已經批準報廢了。這台車原型號噴油頭已不再生產,改用通用噴油頭後,經常燒壞噴針,在大忙季節經常停機。
胡根恒為了使這台廢車不廢,他把噴油頭拆下來進行分析,發現燒針是由於噴孔小,溫度高,噴針間隙沒法調整造成的。胡根恒就改製了一個在體外可以調整的噴針,又對10多個部件進行了革新、改造,使這台車得到新生,而且一直運轉正常。
胡根恒以這種不斷前進、勇於創新的精神,多年來和工人一起,根據農業生產的急需,共革新和製造機引播種機、開溝犁、爬坡機以及密植摟、移苗器、擺播舞、手搖油泵、膠輪大車汽門芯等1萬多台、件,提高了農機效率,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在辦好農機修造站過程中,胡根恒深深感到一個人、一個修造站力量是有限的,隻有不斷提高各大隊農機手操作技術和維修水平,才能適應農機化事業發展需要。
後來,胡根恒根據公社的統一安排,每年利用農閑季節,集中各大隊農機手到修造站,進行二至三期短期培訓,除傳授農業機械操作技術和維修、保養知識外,還對經常發生的故障排除方法進行指導。
幾年來,他們先後培訓農機手700多人次,一般都達到了“三懂”和“四會”即懂機械原理、懂操作規程、懂農業知識,會正確操作、會農田操作、會維修保養、會排除故障,使全社農機操作和維修技術環斷提高。
胡根恒還根據季節和農機使用狀況,帶領職工深入大隊巡回修理。同時,向群眾和農機手傳授各種農機具的操作規程、維修和保養常識,做好技術培訓工作。他們還幫助各大隊建立和擴建農機維修組,多年來支援各隊常用的維修小工具10多種500多件,使全社達到一般的農機具小修不出生產隊。
1979年,胡根恒被團省委命名為“新長征突擊手”。
20世紀80年代初,胡根恒帶領全站職工製訂了一個5年發展規劃,決心進一步辦好農機修造站,為實現農業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事記》顧洪章主編人民日報出版社
《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末》顧洪章主編人民日報出版社
《知青心中的周恩來》侯雋著人民日報出版社
《風雲七十年》郭德宏主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共和國開國歲月》張國星何明著中共黨史出版社
《華夏金秋》柏福臨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
《中國革命史叢書》於薇編寫新華出版社
《中南海三代領導集體與共和國科教實錄》張湛彬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