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1 / 3)

代序

淵博、勤奮是吾師 ———杜宗義教授學術道路述略 (代序)

李蕙芳(執筆) 任貴

杜宗義先生是我們的恩師。20世紀60年代初,我們在內蒙古大學中文係受業於杜先生,親承謦的是杜先生,畢業後交往最多、在學術上繼續給予我們影響的也是杜先生。

杜先生1933年11月出生於四川涪陵(今屬重慶市)。1955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係。1956年至1958年在北京師範大學俄蘇文學進研班學習。1958年至1985年執教於內蒙古大學中文係,1985年3月調至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1993年退休。

杜先生的母校四川大學是他開啟智慧的泉源。談及母校,杜先生總是一往情深。這所名校坐落在成都錦江之畔,毗鄰名勝望江樓。校園綠柳成蔭,設施典雅古樸,人文、學術氛圍濃烈活躍,圖書典藏豐富多樣;中文係更擁有譽稱 “五老七賢 ”的眾多造詣深厚的師資 ———如獨撰漢藏大字典的張默生先生,精研《文心雕龍》的楊明照先生,教學內容清晰到可列表格的李夢雄先生等都是學術界響當當的人物。他們的淵博知識、嚴謹學風、循循善誘的為師之道,是年輕的杜先生仰之景之且終生追慕的。

杜先生於1958年誌願支邊來到內蒙古大學。其時,這所新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第一所綜合大學創建剛剛一年。在這裏,杜先 生度過了風風雨雨的28年,奉獻了他的青春年華,也在育人治學的道路上留下了堅實而又清晰的足跡。杜先生是建設內蒙古大學的 “元老 ”之一。

教我們外國文學的先生有三位,杜先生講授俄蘇文學。三位先生年齡相仿,當時都30歲左右,講授卻各具特色。杜先生的講授踔厲風發,分析精到,他不看講稿,邊講解邊用瘦勁的字體疾書於黑板,以至落下一身粉筆灰而渾然不覺。三位先生都有我們學生暗自流傳的 “綽號 ”,曰 “安德魯瑪克 ”,曰 “宇斯先生 ”,曰 “托爾斯泰 ”,最後一個屬於年輕的杜先生 ———他講授的托爾斯泰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杜先生對我們學生的考核方式也別出心裁。他的課是考試課(另有一種考查課,兩級記分 ———合格和不合格),考試方式和其他老師截然不同:開卷(但不得互相討論),三課時堂內完成,兩題任選其一——— “列寧論托爾斯泰 ”或 “從《複活》和《母親》看批判現實主義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異同 ”。這兩個題目是沒有現成答案的,檢測的是學生對原著的閱讀狀況、理解能力、綜合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我做的是前一題,任貴做的是後一題。全班39人,5分(時仿蘇聯五級記分)僅3人,我倆忝列其中。後來,杜先生逢人說項,從內蒙古一直說到北京。這對我們自然是一種抬愛,而在當年更是一種考驗式的激勵,到後來杜先生把它發酵為一種成就感 ———因學生的成功而自豪的老師特有的成就感。話再說回來,這樣一種開卷考試,是我們五年大學生活的第一次;於杜先生而言,定是教學改革的一次得意之作吧。我們畢業後分到山西,與杜先生暌隔近十年,各自在生活中苦熬。十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恢複高考招生製度,我執教的呼和浩特師專校長囑我聘請杜先生為中文係七七級學生講授外國文學。我當時正在給七八級學生講授現代漢語,隻能錯開授課時間,全程聽杜先生的課。這次聽課,與學生時代相比又有一番新的意義 ———方法論的意義。

1982年5月,杜先生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其時,內蒙古民盟籌備委員會甫建,杜先生是首批發展的為數甚少的盟員之一,名單見於《內蒙古日報》。1984年民盟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成立後,杜先生任委員。我們在杜先生的鼓勵和引導之下,也於同年年底加入民盟。

杜先生入盟後做了一件大事:他倡議並籌辦青城大學(“青城”係呼和浩特的別稱,源自蒙語)。在民盟內蒙古籌委會的大力支持下,杜先生組織招生考試,策劃專業設置,延聘任課和管理的教職員,被任命為教學副校長。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人才奇缺的情況下,青城大學的創建為內蒙古人才培養解了燃眉之急,更為內蒙古社會辦學開辟了一方新的天地,也在內蒙古民盟發展史上留下了耀眼的一頁。青城大學曆經風雨,曾經發展成為有固定校舍、設施完備、擁有眾多專業的知名民辦高校,杜先生功不可沒。包括我們在內的參與其中的盟員談及 “青大 ”,無不眾口一詞:杜先生是青城大學的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