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同時,在選擇導彈的控製方式時,黃緯祿他們首次采用了較先進的擺動噴管和液體二次噴射的向量推力。

另外,為了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準確控製二級發動機按指令關機,黃緯祿他們在二級發動機前封頭上設置了三個反向噴管,以實現推力終止,並提供頭體分離的反向推力。

在選擇製導係統時,黃緯祿他們廣泛調查,從導彈係統性能、精度、體積重量等方麵比較分析,並考慮到滿足潛地導彈特殊需要和將來的發展,他們決定采用陳德仁主持研究的平台-計算機方案。

在選擇導彈瞄準係統時,黃緯祿考慮到:導彈既要適應潛艇方位的不斷變化,又要滿足同時發射多發導彈的作戰需要,經論證,他們決定采用長春光機所唐九華、王家理等研製的補償艇體變形的全光路瞄準儀方案。

此外,黃緯祿他們還對控製、遙測、安全、彈體結構和地麵設備等分係統方案作了大量論證工作。

要知道,黃緯祿他們獨創“台、筒、艇”三步試驗程序之前,潛地導彈是準備利用陸上水池進行水下發射試驗的

1970年初,在我國西北黃土高原的一片荒無人煙的黃土地上,幾百個建築工人正在開挖一個巨大的土坑,這個建設中的土坑預計寬30米,長50多米,深度30多米,這就是當時我國建設中的模擬潛艇水下發射條件的陸上水池。

一天,剛剛接手潛地導彈型號研的黃緯祿,剛風塵仆仆地從北京總部趕到工程前線,查看過施工現場之後,黃緯祿卻不禁眉頭微皺。

這項工程是由型號研製過程中的試驗程序決定的。按照國外的研製程序,在正式試驗前,潛地導彈發射必須先經過陸上水池進行水下發射試驗。

當時潛地導彈發動機試車尚未成功,總裝廠尚未建成,進行水下發射台試驗的大型陸上水池才剛剛動工,所以,研製條件十分欠缺。這與他從事液體型號的狀況相比,真是有天淵之別,他心急如焚,同時也感到事情的嚴重性和迫切性。

黃緯祿等人發現該工程過於浩大,模擬與地麵回收技術複雜,耗資又費事。建設這麼巨大的工程對當時我國來說,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隨著對工程的了解,黃緯祿心裏的疑慮越來越大,建這樣浩大的工程到底有多大的必要性呢?

回到北京後,黃緯祿重新織技術人員對導彈的總體方案及試驗流程進行了進一步分析和論證。

他們認為,利用陸上水池進行水下發射試驗耗資費事,不符合我國國情,隻要把工作做細,充分做好地麵試驗,導彈經陸上發射台、發射筒飛行試驗成功後,直接進入潛艇進行水下發射試驗是完全可以。

為此,黃緯祿他們提出了一個叫“台、筒、艇”的潛地導彈的試驗方案。所謂“台、筒、艇”三步發射的試驗程序就是:

第一步是在發射台上作試驗,和地地導彈一樣。如果在發射台上試驗正常,就說明導彈符合設計要求。

第二步是放在陸地上的發射筒中打導彈。這個試驗成功了。

第三步就開始考慮從艦艇上打遙測彈了。

為此,他們大膽提出了取消導彈在陸上水池進行水下發射的試驗階段,建議撤銷正在施工的龐大的陸上水池工程。

此建議一出,立即引起國防四院的巨大轟動。為此,國防科委員專門召開了彙報會,黃緯祿代表總體部非常慎重地闡述了他們的想法,詳細介紹了他們所作的分析和試驗,並明確表示可以在潛艇上直接進行導彈水下發射試驗。

國防科委領導聽聽了他的彙報,認為報告有根有據,不要陸上水池還是可以的。最終黃緯祿的建議得到國防科委的批準,正在進行的陸上水池建設被取消了。

這項工程的停建,為國家節約了上億元的資金。同時,取消陸上水池的試驗,也就是簡化了潛地導彈的試驗程序,大大地縮短了研製時間。

陸上水池取消以後,黃緯祿知道,要想研究潛地導彈水下運動狀態,就必須測量水下彈道。

然而,要對從活動潛艇發射出來的、在海水中高速運動的導彈進行拍攝和測量,技術難度很大。

於是,黃緯祿他們在總結我國固體導彈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分析導彈的水下運動特點入手,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分析和計算、試驗工作。

緊接著,黃緯祿他們從水下流體動力、水下彈道和水下載荷等不同的試驗目的出發,充分利用現有的水筒、風洞等試驗設施,確定縮比模型試驗方案。

隨後,他們利用六機部七院二所的試驗水池,進行了縮比模型彈射等試驗,為分析水下發射技術問題積累了寶貴的資料。

黃緯祿他們還對首批導彈縮比模型進行了數百次研究性試驗和發射試驗,模擬了一定水深、航速和出筒速度等幹擾因素,測得了大量數據,從而形成了水下彈道研究的一套比較完整的方法。

與此同時,黃緯祿他們還開展了水下載荷環境的試驗研究。他們利用三種不同的縮比模型,進行了水下發射試驗時各種載荷的測量,找到了導彈的最大受力情況,獲得了水下發射導彈載荷環境的參數,為全彈結構設計提供了強度計算依據。

此外,華北導彈試驗基地的劉懷忠等科研人員,還對測速器進行多次改進,使測量導彈出筒口速度等參數的成功率由10%提高到100%。

為了研究真實條件下的水下發射技術,四部協同五院的五〇八所、一院的二一〇廠、上海鍋爐廠,完成了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彈的設計和生產任務。

1970年8月,為了摸清模型彈殼體從幾十米高空落到海麵的結構強度,和墜落彈殼是否可能影響艇的安全問題,黃緯祿在現場組織七機部的試驗人員利用剛剛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把模型彈從橋麵上扔下去,進行落水衝擊試驗。

另外,由於這種試驗要重複進行很多次,所以也就要求試驗彈能回收並重複使用。為此,黃緯祿他們決定采用排水試驗彈。

這種試驗彈的重量主要是裝入膠囊的水,當試驗彈被彈射到一定高度後,落前利用高壓氣瓶的氣把膠囊內的水排出,以減輕彈體重量,不致沉入水下、或砸到艦艇上,並使試驗彈最後能漂浮到水麵上,以便於打撈。

黃緯祿他們在長江岸邊向南京浦口碼頭借了幾間工人宿舍和附近的一塊平地作為住所和技術陣地。

7月的南京,驕陽似火。大家白天頂著烈日工作,汗水浸透了工作服,積下的白色汗堿一層又一層,而衣服隻能兩三天才換洗一次。

由於駐紮在水邊,宿舍裏潮熱難耐,蚊蟲又多,咬得黃緯祿他們都睡不著,掛了蚊帳又會熱得睡不著。

因此,往往一覺醒來,大家都汗流滿身,發現涼席上留下一個濕漉漉的完整的人形。睡個好覺對他們來說,簡直是件奢侈的事情。對於這一切,大家隻有咬牙堅持。

白天,50多歲的黃緯祿和總體部的其他技術人員一樣,身穿短褲,腳蹬涼鞋在大橋上做試驗。他們之中,除了黃緯祿,大多數是20多歲的小夥子。

在太陽炙烤下,大家個個身上都被汗水濕透。有人幹脆上衣脫掉,但很快就被曬脫了皮,背上的汗仍像小溪流一樣往下淌。

試驗前,模型彈殼體內需要粘貼一個橡皮膠囊,當時在烈日照射下,殼體內溫度高達50度,而且還不通風,加之粘接劑揮發出的氣味令人作嘔。

而大家必須要光著膀子,彎著腰蹲在殼體內操作,因此,不到5分鍾操作人員全身就汗流如雨。

於是,大家每隔10分鍾就換一個人進去操作,經過10多次輪換後,膠囊這才貼好了。

年輕人看黃緯祿年紀這麼大,也鑽進去操作,都勸他回去休息,他卻說:“我是帶隊的,帶隊的跑了,這個仗還怎麼打。越是苦,我就越是要和大家在一起。這是常識嘛。”

就這樣,黃緯祿他們通過模型彈不同投放姿態的入水試驗,考核了彈體的結構強度,測得彈體落入水中的大致深度。

試驗數據表明:這個深度的彈體下墜,對潛艇來講沒有什麼危險。於是,黃緯祿他們終於舒了一口氣。

但是,在試驗中,他們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連接兩級彈體用的36個螺栓在水平落水的衝擊下,全部滑扣。他們多次試驗,卻發現:無論怎麼重複,這個問題依然存在,這表明:模型彈的安全性還不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