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央書記處根據這些同誌的建議,於1982年12月16日召開了第二十五次書記處會議進行審議。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局長徐靜同誌列席了這次會議。

會議經過討論決定:

第一,由文獻研究室、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和毛主席紀念堂等6個單位負責籌備工作,並抽調人員組成毛主席紀念堂陳列室籌備小組。小組由文獻研究室李琦同誌和黨史研究室胡繩同誌牽頭。

第二,除開辟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生平事跡陳列室外,還陳列哪一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生平事跡,由籌備小組提出方案,報中央決定。

第三,陳列室力爭在明年“七一”或至遲在明年12月26日毛主席誕辰90周年紀念日對外展出。

中央書記處的決定,很快的得到了落實。李琦同誌在和有關單位商量後,於1983年2月1日召開了“毛主席紀念堂陳列室籌備小組”第一次會議,正式宣布這個小組成立,並就落實中央書記處決定進行了熱烈討論。

大家認為,書記處的決定非常正確,意義重大,完全符合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願,決心遵照中央領導同誌的指示,發揮各方麵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它作為一項嚴肅而光榮的政治任務來完成。

籌備小組,除由李琦、胡繩任組長外,其成員還有:文獻研究室的何敬修、黨史研究室的廖蓋隆、中央檔案館的王明哲、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的沈慶林、軍事博物館的馬仲廉、軍委辦公廳劉振傑、北京市委宣傳部李楊、毛主席紀念堂的徐靜、賀光界等。籌備小組下設辦公室,由各方麵的專業人員組成了強有力的工作班子。他們當中有:沈劍心、佟英明、張敬堂、蘇東海、倪毓英、丁家榮、李誌軍、王誌馨、塗憲珍、陳樹棟等。這個籌備班子,集中了我國最有聲望的黨史專家、文博專家和各種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具有較高的理論、政策、黨史水平和籌辦各種展覽的實踐經驗。

中央和北京市各有關部門,如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新華社、文化部等單位,也都給予了大力支持,需要什麼提供什麼。在製作大型展櫃和陳列設施的過程中,還得到了上海、天津、北京、河南等省、市委的支持,上海、北京專門派出了優秀的技術工人到現場施工。整個籌備工作,可以說是一路“綠燈”,進展順利。

籌備小組在廣泛征詢各方麵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反複研究、探討,先後提出了幾個可供選擇的方案。1983年8月22日,中央書記處審議籌備小組提出的方案。原方案擬在紀念堂一樓增設4個陳列室,分別陳列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的生平事跡,樓上各室分別陳列黨內外其他人物的簡介和照片。

中央書記處的這個審議意見,很快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批準。

1983年12月13日,中央書記處審查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4位革命領袖紀念室的陳列內容和文獻紀錄片《光輝永存》。他們中間有習仲勳、楊尚昆、胡喬木、鄧力群、喬石、薄一波、王鶴壽等。

來了這麼多領導同誌集體審查,這是異乎尋常的,說明了中央對此事的重視程度。參加審查的中央領導同誌都非常高興,對4個紀念室的陳列內容一致表示讚賞,認為它完全符合中央書記處的決定精神,是為人民辦了一件大好事。特別對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製作的文獻紀錄片《光輝永存》評價很高,說它時間不長、短小精悍、內容豐富、生動感人,是一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影片。

第一室,是毛澤東革命業績紀念室,位於紀念堂一樓東側。

紀念室麵積142平方米。紀念室東邊正中間是毛澤東漢白玉半身塑像,黑色大理石基座上鐫刻著1893~1976字樣。塑像的作者是著名雕塑家孔凡偉。紀念室四周擺放著14個大型鋁製玻璃展櫃和兩個桌櫃,陳列著338件珍貴的文物、照片、文獻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