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請動員他們立即回去。要求參加工作的,也要根據黨的政策,量才錄用。

隨後,朱德又專為此事給親屬們寫信,說國家剛剛建立,百廢待興,人人都忙,囑咐他們要安心工作,不搞特殊,不要給地方黨委增加麻煩,要多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出力。

1950年元旦前夕,儀隴縣解放委員會成立時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發出布告,征求群眾意見,計劃改縣名為玉階縣。因為朱德字“玉階”。

1951年秋,在土地改革“抽簽分田”階段,馬鞍鄉琳琅村決定留20多畝土地,準備為朱德修紀念館。

這一年的冬天,朱德65歲壽辰,儀隴縣派了幾位知名人士和朱德的親戚到北京看望他,並遞上一份儀隴人民的請願書,建議把儀隴縣改為“朱德縣”,將縣城遷到馬鞍場。

朱德聽後,立即說:“這怎麼使得!中央早有決定,不能用個人名義改地名。我委托你們代勞,回去做好老鄉們的工作。”

1951年,朱德的外甥、原儀隴中學校長許明揚給朱德信,請求解決該校沒有新的教科書問題。

中央辦公廳接到朱德指示後,責成東北人民出版社給儀隴中學寄去了250多本書籍。

1954年秋,朱德欣聞馬鞍鄉建起了第一個農業合作社,立即回信祝賀,熱情鼓勵家鄉人民走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

1955年10月16日,朱德致函儀隴縣委:“希望你們努力工作,爭取把儀隴縣建設成為模範縣。”

1957年春和1958年春,朱德兩次為《儀隴報》題寫報名,並囑咐儀隴報社把每期報紙寄送一份給他。

1959年5月,朱德接見了來京開會的馬鞍公社社長譚台。譚台講了一些當地的情況。

朱德拍著他的肩膀說:“共產黨辦事,就是要一是一,二是二,來不得半點虛假,我就喜歡實在人。”

他還親筆給馬鞍公社題詞: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馬鞍公社!

並且,朱德還向該社贈送了一部台式收音機。

1960年3月,74歲高齡的朱德偕夫人康克清到四川視察。9日下午,當汽車進入儀隴縣境內的複興區時,朱德感慨地說:“嗬,到底是複興了啊!”當晚,他們就住宿在馬鞍中學內。

朱德偕夫人康克清回到了闊別52年的故鄉。10日下午,朱德專門到父母墓地憑吊,一沒帶花圈,二沒放鞭炮,隻將幾根鬆柏枝插在雙親的墳上,並深深地鞠了三個躬。

在母親墓前,朱德站了很久,輕聲念叨著:“母親,你的孩兒回來了!”

隨後,朱德來到大灣故居和柏林嘴父母故居參觀,並見了兩個嫂嫂和堂弟、侄子、侄孫及其他親友們。

朱德在詢問了家裏的一些情況後,又問:“你們為啥都這麼黃皮寡瘦的?說話吊不起氣來!”

堂弟朱代良說:“還不是因為肚子吃不飽!”朱德聽後,用小拐杖猛敲了一下地麵,點點頭說:“我明白了。”

當朱德看完他的故居後,對縣委書記說:“不要辦我的展覽館,把這個地方辦成一所學校,讓娃娃們念書,好不好?很快就改!”

後來的1962年,儀隴縣委書記康智盛和副書記費德政來北京開會,朱德又向他們問及此事,康智盛再三解釋了把陳列室保存下來的原因。

臨別時,朱德說:“我感謝儀隴縣委、各級黨組織和全體人民對我的信任。但對這件事,我仍然保留我的意見。”

1960年3月10日清晨,朱德和馬鞍中學師生們合影留念,並為馬鞍中學題詞: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共產主義新人。

早飯後,朱德巡視了馬鞍公社、區公所、供銷社和馬鞍小學,並給馬鞍小學題詞:

努力學習,熱愛勞動。

11日上午,朱德來到他曾任教過的金城小學,同師生們一起合影留念,並且為該校題詞:

為共產主義培養新人。

接著,朱德又視察了縣農藥廠、糧食局等單位,在路過“機關托兒所”時,朱德指示將其改為“城關幼兒園”。在“狀元牌坊”前,朱德又與儀隴中學師生們合影。

隨後,朱德聽取了儀隴縣委的工作彙報,並作了重要指示。

在朱德離開故鄉後,還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五二年前別六親,離時笑語記猶真。

鬆青柏翠故鄉景,桃紅李白公社春。

社會一新人歡樂,乾坤兩造政權新。

連根蔓草芟夷盡,好種喜禾不患貧。

1962年1月,朱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出席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的儀隴縣委書記康智盛和副書記費德政。

朱德幽默地招呼說:“父母官,請坐!你們這次來北京開會,給我帶來了什麼好消息呀?”

康智盛和費德政向他彙報了1960年他離鄉之後生產責任製得到落實,生活方式改變了,農村發生了很大變化的情況。朱德聽後非常高興,並再次強調要把儀隴的農林牧副漁都搞起來。

1966年國慶節,朱德在天安門城樓親切接見了來自家鄉儀隴的張思德的母親劉光友,讚許地說:“感謝你,你是一位偉大的母親,你養了一個好兒子。”

第二天,朱德又派人把老人接到家裏,特意準備了家鄉的飯菜招待她。

朱德就是這樣,對於父老鄉親,對於每一個普通百姓,都是那麼親切和藹,關心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