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正如歌詞中所說,周恩來深深地愛人民,人民也深深地愛他。
可見,周恩來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奮鬥,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為了人類最美好、最崇高的明天。
以上隻不過是周恩來工作上的一兩件事,然而,從這裏我們看到的是周恩來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貴品質,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本色!
然而,巨星殞落,在懷念周恩來的日子裏,人們欲言淚複垂……在外交上的周恩來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國際事務中,周恩來參與製定並親自執行了重大的外交決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係列具體的方針和政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了黨的革命外交路線。
在對外關係上,不管是遇到什麼樣特殊的場合,遇到什麼樣的對手,周恩來都能夠以超人的智慧,應酬自如,並且唇槍舌箭,絕對不會讓對手占到便宜。
比如,有一次,周恩來應邀訪問蘇聯。在周恩來同赫魯曉夫會晤時,批評他在全麵推行修正主義政策。
赫魯曉夫卻狡猾的不正麵回答,而是就當時敏感的階級出身問題對周恩來進行刺激,他說:“你批評的很好,但是你應該同意,出身於工人階級的是我,而你卻是出身於資產階級。”
而周恩來隻是停了一會兒,然後平靜地回答說:“是的,赫魯曉夫同誌,但至少我們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
周恩來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產黨國家傳為美談。當時的赫魯曉夫正在使國家的政策向資本主義道路靠近,因此,周恩來才說出了“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出其不意地將射出的毒箭掉轉方向,朝赫魯曉夫本人射去。
還有一次,周恩來訪問莫斯科時,莫斯科在為他舉行的一次招待會上,他用英語向蘇聯人祝酒。
這時,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米高揚抱怨道:“周,你為什麼不說俄語?你的俄語很好嘛!”
周恩來仍然用英語回答說:“米高揚,該是你學習漢語的時候了。”
米高揚抱怨說:“漢語太難學了。”
米高揚此話一出,周恩來馬上輕快地說:“沒關係,下回到我們使館來,我們將非常高興地教你。”
米高揚的抱怨顯然不大友好,周恩來就讓他來使館學習,把米高揚置於學生的地位,使米高揚自食其果。
還有一個故事,周恩來在加德滿都舉行記者招待會。在場的美國記者故意拿著中尼兩國分別出版的地圖,指出兩國邊境在珠穆朗瑪峰這一段的畫法不一致,借此提問道:“關於埃佛勃朗峰的問題,在這次會談中是否已做出了決定?您剛才的話,是否意味著由中尼兩國來平分這座山峰,尼泊爾是否同意?”這裏記者所說的埃佛勃朗峰,也就是珠穆朗瑪峰。
邊界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美國記者的提問既是挑釁,又是圈套。
周恩來聽後,立即回答道:“無所謂平分。當然,我們還要進行友好的協商。這座山峰把我們兩國緊緊地聯結在一起,不是你們所說的把我們兩國分開!”
周恩來識破其險惡用心,改“平分”為“聯結”,表明了我國睦鄰友好的政策,這樣的回答可謂是無隙可擊,令美國記者大為失望。
另外,在外交上同國外進行友好交往中,有關周恩來機智談吐的故事也有很多。
一個西方記者說:“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
周恩來委婉地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當他看到眾人不解的樣子,又解釋說:“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麵額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種主輔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
周恩來舉行記者招待會,介紹我國建設成就。這位記者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嘲笑中國窮,實力差,國庫空虛;一個是想刺探中國的經濟情報。
周恩來在高級外交場合,同樣顯示出機智過人的幽默風度,讓人折服。你說這樣的問題事先怎麼準備,沒有雄辯的口才和飛速的思維怎麼可能做到?
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問周恩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麼卻要叫‘馬路’呢?”
周恩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這位記者的用意是把中國人比作牛馬,和牲口走一樣的路。如果你真的從“馬路”這種叫法的來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確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周恩來把“馬路”的“馬”解釋成馬克思主義,恐怕是這位記者始料不及的。
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恩來的麵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此語一出,話驚四座。
周恩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的話裏顯然包含著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處於外交場合難以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麼國威何在?
周恩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教了什麼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
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恩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周恩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
周恩來聽後,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
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什麼叫自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就是一個典型事例。這位記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恩來:你們中國人怎麼連好一點的鋼筆都不能生產,還要從我們美國進口。結果周恩來說這是朝鮮戰場的戰利品,反而使這位記者丟盡顏麵。
1971年,基辛格博士為恢複中美外交關係秘密訪華。在一次正式談判尚未開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來總理提出一個要求:“尊敬的總理閣下,貴國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成果震驚世界,那具女屍確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寶啊!本人受我國科學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種地球上沒有的物質來換取一些女屍周圍的木炭,不知貴國願意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