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就在你身邊(1 / 1)

過去,張旭(657年生)愛把書法寫在牆壁和屏風上,吳道子(685-766)擅畫宗教壁畫,可見自古以來中國書畫藝術根本就是存在於公眾空間和人們日常生活之中。踏入新世紀,香港政府開始關注香港公眾藝術的發展,2001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宣布成立“藝術推廣辦事處”,向大眾推介視覺藝術,促進社會藝術文化發展,提高大眾對藝術的興趣、參與及欣賞能力。同時,展開了如下幾項計劃:“滄海新城——東湧逸東公眾藝術計劃”“藝遊鄰裏計劃”“東湧藝術徑”“巴士動感藝廊”“海上動感藝廊”“藝術多關顧”、四個地鐵商場的“眾藝坊”等。這些計劃中有不少仍然持續進行,並在社區中產生回響。2002年,灣仔民政事務處進行行人天橋美化工程,三條經過美化的天橋各有特別的主題,其中在高士威道和信德街交界的一條是以書法為主題,稱為“書法藝廊”,天橋牆壁的書法作品都出自香港書法家之手筆。2004年,民政事務局舉辦了“都市神韻——藝術與公共空間國際研討會”,鼓勵公共及私人組織和社會大眾支持香港本地公共藝術創作。

不過,以上所舉的公眾藝術大多數都不是傳統中國藝術,當中書畫更為少數,又因為中國書畫所用的宣紙很脆弱,並非任何環境都適合展出,例如“書法藝廊”難免受到風吹日曬,裏麵的作品在短時間內便會損壞。畢竟香港推行公眾藝術起步比西方國家遲,還沒有步入成熟階段,有許多計劃仍然在試驗之中。如果從欣賞藝術與市民生活接軌的角度看,其實它已經介入了我們的社區之中,並讓我們有接觸及參與的機會。

事實上,中國書畫所用的媒介,也可以“適應”環境,創作出高水準的公眾藝術。“昂坪360”是香港一個新的旅遊點,大家在纜車上遠眺遼闊的南中國海之餘,別忘了在到達終點之前一睹“心經簡林”。《心經》是指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的書法作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簡林”是把這件墨寶轉化為大型戶外木刻,全文二百六十字,分別摹刻在三十八根木柱之上,達至“簡牘”的效果,其中第二十三根柱是沒有刻上任何文字的,這是根據饒宗頤教授墨寶的原意,象征“空”。三十八根木柱是配合鳳凰山的山形地勢,以代表無限的“∞”符號排列,寓意宇宙人生變幻無窮無盡。

沿著寶蓮寺入口旁的昂坪奇趣徑,步行約十五分鍾,便可到達“心經簡林”。在恬靜清幽的環境中誦讀《心經》,欣賞饒宗頤教授書法運筆用墨的妙趣,頓時使人的心誌與自然、宇宙契合。所以“心經簡林”可謂集合了中國傳統哲學、書法、雕刻於一身的藝術品,並能融會在鳳凰山的自然環境中,正如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所說,“心經簡林”是一件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創作。

從“心經簡林”這件作品可以見到,時至今日雖然電腦打字既快速又整齊,但毛筆仍然在躍動,書法的美流傳人間,散發著活潑的藝術生命力。正如地下鐵路港島線和將軍澳線沿站都采用中國書法的形式來標示站名。此外,走在街上,也不難發現許多學校、店鋪的匾額或書籍封麵,仍然流行由名人來題名字,讓該事物生色,倍添意義。

繪畫的實用性雖然比書法低,卻有著很強的裝飾性。在地鐵中環站便有一幅中國繪畫風格的磚砌壁畫,內容是述說香港由漁村演變成大都市的曆程,不隻香港市民感到親切,也能讓遊客對香港的發展留下印象。壁畫似乎是在公眾場地展示繪畫的最佳方式,香港城市大學的入口兩旁分別有一幅大型壁畫,是中央美術學院袁運生教授為慶祝香港城市大學成立二十周年而構思創作。這兩幅壁畫分別名為《夫子琴思》和《萬戶飛天》。袁教授表示,《夫子琴思》中的古琴是中國最獨特的樂器,可以帶領觀賞者進入中國文化的精神世界;《萬戶飛天》所畫的是嚐試以火箭原理實踐飛天夢想的明代人萬戶,當今中國正是需要這樣的探索精神。壁畫的內容正好反映這所大學兼重人文與科學的精神,學生每天來往經過,可以受到藝術氣氛的熏陶,在無形中進行美育訓練。

處身香港這個混雜古今及東西方文化的交彙點,藝術家可以選擇不同的形式和媒介來創作,公眾也可以有選擇地欣賞。然而正因為藝術家與觀賞者受到香港特殊文化環境的影響,對於祖國的文化傳統產生共鳴,使得藝術家仍然堅持中國書畫的創作。故此中國書畫的創作並未有因為現代化和西方文化的衝擊而停止,反而因著時代不同和環境變遷而發展、改進和更新。

現在你已經認識了中國書畫這個朋友了,日後再遇見它時,別忘了給它行個注目禮。若你能夠再深入一點了解書畫藝術,這位益友將會擴闊你的眼光,豐富你的思想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