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同時,國務院提出加快中原油田建設的決策,在全國科學界和相關的科研單位,引起巨大的反響。

一時間,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貴陽地化所、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理研究所、北京地質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紛紛奔赴中原油田,選題攻關。

宋振明、胡笑雲、車卓吾和油田科研單位熱情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技精英們。向他們介紹情況,提出問題,簽訂協議,協同攻關。

很快,中原油田成了全國地化研究、地質研究的一塊熱土和基地,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圍繞油田勘探開發的科研攻關掀起一個一個熱潮。

曾為東濮凹陷石油勘探建立頭功的物探局的石油地質家們,此時,又以新的姿態和滿腔熱情投入東濮凹陷構造研究。他們和中原油田地質研究院朱家蔚、安輿等30多名地質研究人員密切合作,花了一年多時間,到1984年年底,使這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同時,根據國務院及有關單位的批準,中原油田的會戰還得到了世界銀行貸款。

原來,根據國務院和石油部的決策,從攻關會戰一開始,中原油田就決定大規模引進油田需要、國內沒有、國外已成功地應用的先進技術。

得到國務院的批準後,中原油田積極和世界銀行談判獲得了大額貸款,從而為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提供了資金條件。

接著,中原油田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先後引進了適用於油田複雜鑽井的工具,引進了三維地震技術,引進了斯倫貝謝測井技術,引進了深井修井技術和大型壓裂設備,引進了泥漿、水質化驗分析技術和設備。

後來,為消化吸收先進技術,中原油田又建立了高級技術培訓中心,接著,又引進了大型電子計算機,建立了計算機中心。

這些新技術的引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1983年春季,油田引進的三維地震隊,在文南油田進行了100平方公裏上進行了作業,這對解決複雜斷塊油田地質勘探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德國引進的先進鑽井技術,解決了穿透鹽膏層的技術難題。

從斯倫貝謝測井公司引進的先進測井技術和4套測井設備,解決了可分辨067米的薄油層和低滲透層,同時,解決了電測中卡電纜的技術難題。

中原油田在政策上進行不斷完善的同時,技術攻關會戰,還吸引了國內外的文化藝術界人士。

1985年4月26日,中國石油攝影協會在中原油田召開第一次理事會議。

原石油師政委、石油部常務副部長張文彬擔任影協主席,他和石油部副部長李敬到會講話,向國內攝影界知名人士徐肖冰、蔣齊生、陳複禮、蘇複夏等頒發了顧問聘書。

與此同時,其他的文藝團體也紛紛來到中原油田,向奮戰在一線工作的同誌,表示了衷心的慰問。他們的到來,給參與會戰的同誌以極大的鼓舞。

很多平時隻顧埋頭苦幹的技術人員和專家學者,在油田第一次和他們喜愛的歌星、影星見了麵。他們高興地說:“看到這麼多人支持我們的事業,我們一定好好工作,打好中原油田技術攻關這一仗。”

在全國上下對中原油田進行支援的時候,中原油田所在的河南更是不甘落後。

會戰之初,河南省委、省政府對中原油田生產建設技術攻關會戰十分關心。

在會戰進行之中,河南省委書記楊析綜和省委、省政府領導趙地、張誌剛、鍾力生先後來到中原油田檢查指導工作。

在視察中,中原油田勘探局局長胡笑雲向省委、省政府領導彙報了生產建設情況和油田發展規劃,副局長車卓吾彙報了油田勘探形勢和技術攻關情況,局黨委書記唐光裕彙報了油田黨委工作情況。

聽完彙報後,楊析綜對中原油田生產建設和技術攻關工作所取得的成績表示十分滿意,並提出給予表揚。

接著,省委、省政府領導,在胡笑雲、唐光裕等陪同下,視察了油田,看望了奮戰在中原油田一線的廣大職工。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曲當年流行在延安和抗日根據地的這首秧歌“豬呀,羊呀,送到哪裏去?送給咱親人八路軍……”之歌在中原油田會戰中再次奏響。

1983年10月上旬,陰雨連綿。

這天早上,文明寨采油大隊食堂管理員望著雨幕,愁得吃不下飯。

原來,連日下雨,食堂的蔬菜眼看吃完了,值班車為了保油井生產,出不了遠門拉菜,幾百口人眼看就沒有菜吃了,可怎麼辦?

正當他焦急不安的時候,忽然,門口傳來了熱鬧的吆喝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