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這是符合中日聯合聲明的精神的。

中日航空運輸協定的簽訂,和1974年11月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韓念龍赴日本簽訂的海運協定,有力地推動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和兩國經濟文化的交流。

在後來的1977年4月,以土光敏夫為首的日本經濟團體聯合代表團來中國訪問,就簽訂長期貿易協議進行商談,並取得了一致意見。

1978年2月14日,由日中長期貿易協議委員會委員長稻山嘉寬和最高顧問土光敏夫率領的日本日中長期貿易協議委員會訪華代表團,來京商談中日長期貿易協議問題,經過友好協商,全部達成協議,於1978年2月16日在北京舉行了簽字儀式。

這是中日民間第一個長期貿易協定。根據中日兩國政府聯合聲明的精神,這個協議在平等互利、互通有無、進出口平衡的基礎上,為發展兩國長期穩定的經濟貿易關係,經過友好協商,在各自取得本國政府的支持下而簽訂的。它規定中國出口原油、煤炭,日本出口技術成套設備、建設器材,做為民間長期貿易協議,它是整個中日貿易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中日建交後的幾年裏,中日之間陸續簽訂了貿易、航空、海運、漁業等協定。

其中長期貿易協議的簽訂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這個協議涉及的時間長、麵廣、金額大。它是根據兩國的具體情況和獨特條件,在平等互利、互通有無、互相補充、取長補短的基礎上簽訂的。

它的簽訂和根據實際情況予以完善執行,對於發展中日兩國間長期穩定的經濟關係,擴大兩國的經濟技術交流,使兩國經濟不斷地向前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中日經濟合作和往來帶來了新氣象。從長遠的戰略眼光出發,這是以兩國的經濟合作來加強中日友好的堅實基礎。周恩來的品質感動日本友人

1972年9月29日,中日發表聯合聲明,宣布結束兩國之間迄今存在的不正常狀態,建立外交關係,盡快互換大使,中日關係揭開了新的篇章。

周恩來在領導中日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中,曾反複強調了中日應世代友好的真誠願望。他認為:

中國人民是願意同日本人民友好的,日本人民是願意同中國人民友好的。這兩者就是中日友好關係的基本條件。

在周恩來看來,發展中日友好,建立外交關係,目的都是為了中日兩國人民和平友好相處。因為,中日兩國人民永遠地友好下去,這是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這是共同的,沒有衝突的。

周恩來還真誠地指出:

中日兩國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改善關係,恢複邦交,簽訂和平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用法律來保證兩國關係。

周恩來長期致力於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會見過許多日本各界人士,在他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他們高度評價周恩來為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的傑出貢獻。

原日中經濟協會會長長稻山嘉寬就深切感到:

18年來,我曾5次會見周總理,周總理有著“建立亞洲和平”的強烈想法,是一位締造和平的領導人。他是參加日中談判的有關人士的精神支柱。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在奮鬥了78個春秋後,不幸離開人世。當消息傳到日本後,日本朋友們為之悲痛萬分,岡崎嘉平太更是如此。岡崎好像失去了精神支柱,內心所受的打擊極深。

岡崎聽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參讚陳抗說:

周總理逝世前,當他感到已到最後時刻時,便對醫生、護士說,我這裏已經沒有事情了,到別的人手不夠的地方去幫忙吧。

岡崎聽到這話,再一次被周恩來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他說:

人類有史以來,大概有幾萬名帝王、霸主、偉人、英雄誕生和死亡。但在彌留之際,說自己這裏沒有事情了,都到別處去幫忙吧,這樣的人,除了周總理,難道還有哪一個人嗎?周總理直到死還想著別人的事情,他是真正的人。

岡崎還得知,周恩來早在1946年1月處於壯年的時候,曾經有一次把生命送給別人,把死亡留給自己的經曆。

那是周恩來帶葉挺11歲的女兒葉揚眉坐軍用飛機由延安去重慶接葉挺出獄的事。同行還有工作人員。

那天,飛機飛越秦嶺時,突遇冷空氣。機翼掠過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著山尖了,情況十分嚴重。機長命令機械師打開艙門,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減輕飛機的重量,還要大家背上降落傘包,做好跳傘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