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還培養鍛煉了一支我國自己的航天科學技術骨幹,積累了從總體設計、組織計劃、實驗條件建設、分係統協調、質量分析、調度指揮等人造衛星科技工程的寶貴經驗。

與此同時,科學院新技術局按照院黨組的要求,組織有關研究所人員為人造衛星開展了一係列準備和預研工作。

60年代初、中期,中國在探空火箭領域獲得了首批次有價值的高空物理環境參數探測資料和高空生物試驗數據,在空氣動力學、軌道運行理論、熱控製技術、火箭發動機及推進劑、姿態控製技術、火箭回收技術、無線電及空間電子學、空間環境模擬設備、空間物理學以及空間醫學工程、生物環境工程等方麵的研究和研製工作中也取得了一批成果,為中國後來開展人造衛星的研製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實踐證明,中央調整空間技術計劃是完全必要的。

三、進行衛星研製

●1965年5月6日,中央專委十二次會議批準了國防科委提出的1970年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報告,將研製衛星列入國家計劃。

●孫家棟剛上任不久便下達任務:“以中國科學院的專家為主,再從別處抽調一些優秀人才,盡快著手組建衛星總體設計部。”

●1965年10月20日,中國科學院召開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方案論證會,將總的要求概括為四句話12個字:“上得去,跟得上,看得見,聽得到。”

● 進行衛星研製

衛星研製提上議事日程

1964年12月,在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向周恩來遞交了一份關於盡快規劃中國人造衛星問題的建議書,引起周恩來的關注。

差不多與此同時,錢學森也寫了一份建議書,建議我國暫停研製的人造衛星,應該重新上馬。

錢學森寫道:

自蘇聯1957年10月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中國科學院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對這些技術都有過一些考慮,但未作為一項研製任務。現在看來,彈道導彈已有一定基礎,如進一步發展,即能發射攜帶儀器的衛星,計劃中的洲際導彈也有發射人造衛星的能力。工作是艱苦複雜的,必須及早開展有關研究,才能到時拿出東西。因此,建議早日主持製定研究計劃,列入國家計劃,促其發展。

1965年1月,周恩來批示科學院提出具體方案,因此,在581的基礎上,將651定為衛星任務的代號。

2月初,聶榮臻看過錢學森寫的報告之後,作出如下批示:

我國導彈必須有步驟地向遠程、洲際和人造衛星發展,這點我一直很明確。人造衛星早就有過考慮,但過去由於中程彈道式導彈還未搞出來,技術力量安排上有困難,所以一直未正式提出這個問題。錢的這個建議,我同意,請張愛萍邀錢學森、張勁夫等有關同誌及部門座談一下,隻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積極去搞。步驟上,還是先把中程導彈搞出來,作為運載工具。頭部(衛星)要與中國科學院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地球物理所及搞探空技術的力量。如何分工,請在座談會上研究一下。可考慮衛星以中國科學院為主進行研製。

中共中央及時作出了中央專委除管原子能工業、核武器研製外,還要管導彈的決定,增補餘秋裏、王諍、邱創成、方強、王秉璋、袁寶華、呂東(接替王鶴壽)等7人為中央專委委員。

與此同時,周恩來指示楊成武安排由吳克華抓緊組建第二炮兵;指出“兩彈結合”試驗,要從東風二號抓起;設法保證中央專門委員會的工作重點順利地轉移到戰略導彈和人造衛星上來。

3月,在張愛萍的主持下,國防科委召開了發展我國人造衛星的可行性座談會,張勁夫、錢學森、孫俊人、趙九章、呂強等3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會上,與會者對發射人造衛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並對運載工具的選擇及衛星的重量問題也進行了初步的分析。

最後一致認為,現在技術基礎已經具備,研製和發射衛星在政治上、軍事上和科技上都有重要意義,應該統一規劃,有步驟地開展衛星工程的研製。

衛星研製列入國家計劃

1965年4月29日,國防科委根據座談意見,向中央專委提出1970年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報告,建議衛星工程總體及衛星本體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負責,地麵觀測、跟蹤、遙控係統以四機部為主,科學院配合。

中央專門委員會是1962年成立的,簡稱中央專委,以前是管“兩彈”的。周恩來當主任,羅瑞卿當秘書長。後來負責衛星的研製,

5月6日,在中央專委第十二次會議上批準了該報告,將研製衛星列入國家計劃。

中央專委同時指示:

以中國科學院為主,負責發射人造衛星的總體設計和技術總抓,由四機部、七機部及總後勤部軍事醫學院等部門協作。

5月31日,中科院新技術局副處長舒潤達代表院領導,正式宣布成立衛星本體組、“581”組、軌道組、生物組和地麵設備組,並要求在6月10日前必須拿出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設想和衛星係列規劃輪廓。

接到任務後,有關人員立即展開設計工作。趙九章和錢驥配合院領導負責全麵組織工作,錢驥還親自帶領18位業務骨幹定期會商。

雖然專搞衛星的隻有何正華、潘厚任、胡其正三人,但他們在原有基礎上,隻用了10天時間,便拿出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初步方案。

方案歸納為三張圖一張表:用紅藍鉛筆畫成的衛星外形圖、結構布局圖、衛星運行星下點軌跡圖和主要技術參數及分係統組成表。

初步方案搞出後,給衛星起名字卻讓這些在科學領域遊刃有餘的工作者犯了難。後來,衛星總體組組長何正華提議:

我看就先叫它“東方紅1號”吧!

這一提議得到了眾人一致的讚同。於是衛星組攜帶著“東方紅1號”衛星的初步方案,先後到文津街3號科學院院部和國防科委大樓,分別向張勁夫等科學院領導和羅舜初等國防科委領導作了詳細彙報。

與此同時,錢驥等人帶著方案直接向周恩來總理彙報。

錢驥在晚年的回憶中這樣記述了當時的情景:

彙報中,當周恩來總理得知他姓錢時,便握著他的手對眾人風趣地說:“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姓錢,看來我們搞原子彈、導彈和衛星,都離不開錢啊!”周總理的平易近人,一下打消了他的緊張情緒,會議室裏頓時活躍起來。

錢驥,這個在我國航空領域功不可沒的一代功臣,在科學界叱吒風雲,碩果累累。

早在1957年蘇聯衛星剛上天不久,一直跟隨趙九章從事地球物理研究的錢驥,便敏銳地預測到空間科學技術未來的發展。

錢驥積極撰寫文章,提供大量資料,日夜奔忙於地球物理、天文、力學、自動化和生物等領域的各個科學家之中,為促進中國空間科技技術的誕生而穿針引線,奔走呼喊。

1958年,“581”衛星小組成立,錢驥被任命為副主任。為實現讓中國的衛星早日上天的願望,他帶領一批年輕的技術骨幹,建立機構,跟蹤國外剛剛掀起的空間科學技術,探討人造衛星的基本研究課題,開展我國人造衛星方案的探索研究。

並且,錢驥把工作重點放在人造衛星應用基礎的研究上,對衛星總體、結構、天線、環境模擬理論以及空間環境探測儀器進行了大量研究並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為我國後來研製人造衛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64年,隨著國民經濟調整任務的完成,錢驥主動協助趙九章給中央寫報告,建議加速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將人造衛星早日列入國家規劃之中。

1965年9月,中國科學院組建人造衛星設計院,趙九章被任命為技術負責人,主要負責機構組建,並領導衛星總體設計組開始擬訂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體方案。而錢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員。

中科院呈報衛星規劃方案

1965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的規劃方案建議》呈報到中央專委。

這個建議就發射人造衛星的主要目的,10年奮鬥和發展步驟,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可供選擇的三個方案,衛星軌道選擇和地麵觀測網的建立,重要建議和措施等5個問題作了論述。

同時,還有三個附件:國外空間活動及人造衛星發展概況;六種主要人造衛星的本體設計方案;人造衛星軌道設計方案。

這份報告還提出了中國發展空間技術的指導原則,其主要內容是:

1、以我為主,走自己的路。根據我國自己的需要來確定衛星種類,根據我國特殊條件來確定技術途徑。趕超問題要以解決自己的需要為衡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