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裏可以看出,劉向校完一書,即將清本和敘錄奏報皇帝,而將所有圖書的敘錄另外分類彙編,就是《別錄》。劉向既有《別錄》行世,說明在他未死之前,校書編目工作已基本完成。劉向死後,其子劉歆撮《別錄》之要,也就是加以簡編,形成《七略》。所以《隋書·經籍誌》著錄,劉向《別錄》二十卷,劉歆《七略》僅七卷,原因就在這裏。實際上,係統目錄基本上是由劉向多年努力建成的,有人把《七略》體係的出現完全歸功於劉歆,是有失公正的。
《七略》共由七個部分組成,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學和目錄學專著。七各部分分別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輯略是綜述概要,六藝略是儒家經典,相當於四部分類法的經部,其他五略各如其名,相當於四部分類法的子部和集部。《七略》共將33090卷圖書獎行了分類編目,它的圖書分類方法,在我國古代有著重要的影響。它的出現,不僅為漢代學者進行學術研究提供了方便,而且為後代學者保存了大量書目資料,是此後整理圖書的一個典範。今天所見的《漢書·藝文誌》,就是《七略》中的主要內容摘編。
(三)《七略》的影響
今天《別錄》、《七略》均已在曆史上佚失,其分類類目的梗概保存於《漢書·藝文誌》中。《七略》的大類叫“略”,小類叫“種”,整個圖書分為六略三十八種。另有《輯略》冠首,總論每個大類的圖書內容和學術思想流派,概括六略,故稱為《輯(集)略》。其他六略,依略、種、家分類分層次著錄圖書,每書下節錄原書敘錄有一簡單說明。第一《六藝略》,包括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共九種,這是儒經類,地位最突出。第二《諸子略》,包括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共十種;這是諸子百家各流派,被認為是“六經之支與流裔”,因此緊隨其後。第三《詩賦略》,包括屈原賦之屬、陸賈賦之屬、孫卿賦之屬、雜賦、歌詩共五種。賦是漢代文學作品的主要形式,這部分相當於今天的文學類。第四《兵書略》,包括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共四種。兵家著作的實用性很強,為“王官之武備”,在圖書分類中也有自己的獨立地位,以“明兵之重”。第五《數術略》,包括天文、利譜、五行、著龜、雜占、形法共六種。天文曆法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這一類著作屬於科學與迷信相混合。由於傳統上天文曆法與占卜都由史官負責,故歸於一類。第六《方技略》,包括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共四種。這一類既為“生生之具”,醫藥、經方可保護人類生命,又為“知命之術”,神仙許諾使人長生不老。
阮孝緒在《七錄序》後附《古今書最》中統計說:以上六略共計著錄圖書“三十八種,六百三家,一萬三千二百十九卷”。劉向在近兩千年前,創製出這樣一部組織嚴密、分類合理的係統目錄,在圖書分類學上具有重大意義。從學術發展和目錄學的角度看,它既是西漢王朝政治、經濟和文化高度發展的一種反映,也是中國曆史甚至世界曆史上的一種前所未有的開創,而且對此後中國學術文化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從劉向在西漢成帝的詔令下整理圖書、編製書目開始,以後曆代有作為的帝王在鞏固統治之後,無不建立藏書機構,搜集整理圖書,組織專家,編纂官修書目,以作為“文治”之功,光耀後世。各朝在清理一代文化典籍時,其分類法也是以《別錄》、《七略》為楷模,加以變通而發展起來的。
班固《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其中《藝文誌》是直接由《七略》節編而成。以後曆代修史皆辟有《藝文誌》或《經籍誌》,以記藏書之盛。這種史誌目錄是中國圖書目錄中的一個重要支派,其淵源當然上溯至劉向《別錄》。
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評價劉向始創、劉歆完成的《七略》時說:“《七略》綜合了西周以來主要是戰國以來的文化遺產,把不值得保存的書籍都廢棄了,例如經學博士的講義一篇也不錄取。它經過選擇、校勘、分類、編目、寫成定本等程序,並寫出學術性的總論和分類,是一篇完整的巨著。它不隻是目錄學、校勘學的開端,更重要的還在於它是一部極可珍貴的古代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