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宦官外戚輪流專政(3 / 3)

竟寧元年(前33年)五月,元帝去世,六月,20歲的太子劉驁繼位。尊稱皇後王政君為皇太後,王氏家族真正時來運轉了。

在元帝晚年,王政君、成帝和王氏家族經曆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政治危機之後,深刻地認識到失去權力的可怕,所以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緊緊抓住權力並堅守勿失。王政君最信得過的是娘家人,於是王鳳乘此時機,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總理朝政,開王氏擅權的先河。但王氏擅權所以得以實現,又與漢成帝和王莽相關:

首先,漢成帝打擊宦官勢力。漢成帝下詔,用明升暗降的辦法任命石顯為長信中太仆,這是太後宮中管車馬的官,秩中二千石。石顯原來為中書令,官秩雖僅千石,但位於決策核心,石顯原先的走卒,時任丞相的匡衡和禦史大夫的張譚等便聯名上疏揭露石顯及其黨羽過去的罪惡。於是石顯被免官逐回家鄉。石顯死於中途,他的走卒也紛紛被免官。

其次,漢成帝利用外戚和朝臣抑製另一派外戚。成帝繼位,王鳳首先排擠了能力強、名聲大的馮昭儀的弟弟馮野王。又迫使皇後之父許嘉引退。“將軍家重身重,不宜以吏職自累。賜黃金二百金,以特進侯就朝位”。

再次,王鳳排擠丞相王商。這個王商與王鳳的弟弟同名,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人。他的父親王武是漢宣帝的舅舅,堂兄王接曾任大司馬車騎將軍。這也是一支活躍於元、成政壇上的外戚家族。當時,惟一能與王鳳相抗衡的,就是王商。王商在政壇上穩步高升,不但有外戚家族的背景,而且政治識見和能力,都不在王鳳之下。兩人在許多問題上議論不同,關係漸漸緊張。王鳳與外戚史丹合謀,派人秘密調查王商的隱私,又教唆頻陽(今陝西富平)人耿定上疏誣陷王商。漢成帝覺得難以查證,可是王鳳堅持要查辦,成帝無奈,隻得免去王商的丞相職務。王商被免相僅三日,就大口吐血,悲憤而死。其子弟親戚有在宮中任職的,一律被趕出長安城。至此,王鳳專製朝政,已沒有了強大的反對派。

第四,王莽崛起。王氏家族飛黃騰達、炙手可熱的時候,卻有個被遺亡的角落,那就是王鳳的二弟王曼,因為早死沒有封侯。王曼的第二個兒子叫王莽,字臣君,其相貌其醜無比,大嘴叉,短下巴,金魚眼,紅眼珠,大嗓門,聲音嘶啞。王莽的哥哥與父親一樣早早就死了,所以王莽年紀輕輕就成了家庭的頂梁柱。王政君當上皇太後那年,王莽僅有14歲,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被王氏家族冷落的王莽母子,隻好相依為命,過著十分清寒的生活。年輕的王莽與他那些飛揚跋扈的堂兄弟們截然不同:對內孝敬寡居的母親,照顧兄長的遺孀,耐心教育頑皮的侄子;對外結交一些英俊的朋友,又拜當時著名的學者陳參為師,攻讀經書孜孜不倦,待人接物恭敬有禮,尤其是侍奉執掌大權的伯父、叔父們,更是小心翼翼。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王莽從不跟堂兄弟們去尋歡作樂,而是潔身自好,表現得謙恭謹儉、溫文爾雅,處處表現出一個年輕儒者的風範,由此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讚譽,為他日後的政治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漢成帝陽朔三年(前22年),執掌朝廷大權的伯父王鳳病倒了,王莽在床前盡心竭力地侍奉伯父,數月如一日,衣不解帶,最後累得蓬頭垢麵,疲憊不堪。王鳳大受感動了,臨死時拜托皇太後王政君和外甥漢成帝,讓他們關照王莽。隨後,王莽有了第一個職務--黃門郎。在24歲的時候,王莽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大司馬王商,也向成帝上書願將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給王莽,其實就是要求皇帝給王莽封侯。另外一些朝廷大臣也都看好這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紛紛向皇帝稱讚王莽。王莽立刻名聲鵲起,引起了成帝的極大關注。

永始元年(前16年)五月,漢成帝下詔封王莽為新都侯,封地在南陽郡新野的都鄉(今河南新野縣境內),食邑1500戶。提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他身兼數職,進入了朝廷政權的核心。年僅30歲的王莽,這時已躍居幾個叔叔之上,成了很有權力地位的重臣了。

中國古代專製製度是以皇權為中心的。皇權在這裏幻化為國家意誌,它不僅成了保證整個社會能否正常運轉的支配力量,而且成了平衡統治階級內部各派勢力的杠杆。所以,皇權的穩定就是社會的穩定,皇權的強弱必將影響到統治階級內部各派力量的消長。但是皇權的致命弱點是“家天下”,它的傳承必須按血緣關係在一家一姓的狹小範圍內選定,也就是說無論賢愚,他隻要具有與皇族直係或最近的血統,就有可能被推上皇帝的寶座。如果臣民遇上誌向遠大、雄才大略、英明果決的君主,社會就穩定,國家就強大。然而,在中國古代帝王中,這樣的明君簡直是鳳毛麟角,少得可憐。中國曆史上更多的是那些養尊處優,縱情淫樂,性格乖戾,昏庸愚蠢,不知國計民生為何物的政治廢物。在這些廢物的眼中,最可靠的隻有兩種人:一種是匍匐在自己腳下的宦官,是信得過的奴仆;另一種是外戚,是信得過的親戚。

漢成帝就是這樣的政治廢物,自己昏庸無能,又“湛於酒色”,便靠母舅來支撐家業,外戚的勢力豈能不借機惡性膨脹起來?所以,在西漢晚期的政治舞台上,王氏家族能夠粉墨登場,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