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鄧小平關於軍民結合思想,不僅反映中國國情和軍情,而且反映當今世界國防科技工業調整改革共同趨勢。

由此可見,鄧小平關於軍民結合思想理論,具有鮮明時代特征,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

以綿陽“三線”軍工企業走上“軍轉民”道路為例,各企業根據鄧小平提出的“軍民結合”的思想,20世紀80年代初,先後建立起了民品設計、開發、生產、銷售機構,一批民用工業產品,如彩色電視機、電視共用天線、醫用B超等逐漸形成規模並占領市場。其中最為突出的長虹機器廠於1980年和1985年引進日本鬆下電器公司技術建成兩條彩色電視機生產線,成為當時四川省最大的彩電生產廠,並成為長虹廠步入輝煌的起點。

但是,由於軍工科研單位長期以來是從完成單一的軍工生產和科研任務,且建設在山洞裏,布局分散,形成了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封閉性強的特點,很不適應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發展民品生產,加之管理體製上高度集中於中央各部委,致使軍轉民工作隻局限於軍工科研單位以自轉為主,抑製了其積極性,軍工科研單位的優勢並未充分發揮。

1985年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對外開放的擴大,國家各部委陸續把長虹機器廠、涪江機器廠等軍工企業下放給地方管理,同時企業內部的體製也進行了適應民品生產的改革,把軍工企業推向與地區經濟發展結合,推向商品市場經濟發展的軌道。

為了適應國防建設和軍工科研單位發展需要,國家又對軍工企業的地區布局進行了調整,將能搬遷的單位,遷出相對集中於綿陽和江油城區,在完善軍工生產和科研任務設施的同時,新建了一批民品科研生產開發基地。

上述改革和調整,大大調動了軍工科研單位的積極性,有力地加快了軍民結合、軍地結合的步伐。

為了更進一步發揮綿陽軍工科研的技術開發潛力和生產潛力,加快軍轉民步伐,為全國其他同類城市提供示範。1991年10月,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國務院“三線辦”和三委軍轉民聯合組決定,將綿陽市作為全國“軍轉民科技興市”試點城市。

1992年2月,綿陽市委、市政府做出了《關於大力推進軍轉民科技興市的決定》,製定了一係列推進軍轉民的政策措施,綿陽軍轉民工作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三線工程建設重獲新生

1980年後,伴隨著改革開放與冷戰趨於緩和,“三線”建設由保密逐漸見諸於報端,“三線”就不再神秘了。

改革開放後,許多“三線”建設單位由於位置偏僻閉塞而難有發展。

1983年12月,中央政府在成都設立了“國務院三線辦公室”,後來在1990年改為“國家計委三線辦公室”,21世紀後又改名為“國防科工委三線協調中心”。

1984年11月,國務院三線辦公室在成都召開會議,確定第一批調整121個單位。

其中關停9個,遷建和部分遷建49個,遷並48個,全部轉產15個。

到2005年,國家共規劃安排調整項目201項,“三線”建設調改工作全部順利完成。

一些對原料依賴性強的加工企業,搬到產糧、產棉區和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中小城市。如孝感、鹹陽、寶雞、沙市附近;一些生產家用電器、日用消費品、自行車、摩托車、汽車、拖拉機等機械、電子產品的企業,搬到人口較為稠密,有廣闊消費市場,也有加工協作工業的中等城市,如襄樊、漢中、德陽、綿陽、天水附近。

還有一部分技術密集的現代化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搬到武漢、鄭州、成都、重慶、西安、蘭州、長沙等科研教育集中,信息交流頻繁的省會大城市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