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後的退路

本刊情話

2013年的秋天讓人覺得格外悲傷。10月23日,北京一名初二學生在被老師罰站3小時後,跳樓自殺。10月30日,成都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因為完不成千字檢討書,選擇從30樓跳下。網上有人指責老師不該體罰孩子,有人質疑“聽話式”教育致使孩子一味服從。讓我最不解最痛心的卻是,為什麼孩子們在選擇死亡這條路之前,都沒有給自己父母一個知道的機會?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抱持”,是指嬰兒從母親那裏得到的被雙臂環繞的安全感,無論被拋到多高,都會有一雙臂膀接住他。當孩子在外麵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遇到了難處,或是做錯了事情、害怕驚恐的時候,家應該是他療傷的大本營。父母最應該做的,是給予孩子智慧、溫暖、力量,讓他重新站起來,去麵對未知的挑戰。

肢體上的保護很容易做到,但內心無條件地接納卻常常被父母忽略。尤其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前後,逐漸由家庭走向社會,對父母的依賴逐漸減弱,渴望獨立,不再事事向父母傾訴,聽從於父母的意見。

如果父母不了解、不理解孩子的變化,表現得傷心、失望和不接納,會讓孩子產生對立情緒,進一步緊閉心門。那麼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聯係和支持就斷裂了。在孩子眼中,父母不再是可依靠的對象,遇到難題時也不會選擇向父母求救了。

在這兩則跳樓新聞出來後,編輯部的媽媽們都在思考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聯係是否通暢。對於如何處理被老師批評這件事兒,肖美女8歲的女兒大咧咧地說:“寫不出來檢討就罰站一小時唄,一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如此“沒心沒肺”的孩子,可見當媽的沒有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子魚美女是這樣對剛上初一的女兒說的:“寶貝,我隻想告訴你,無論你做錯了什麼,媽媽都能理解你、接納你,都能原諒你。所以,當你遇到難處,一定要告訴媽媽。如果你解決不了,一定記住,還有爸爸媽媽會幫你想辦法,我們是你最後的港灣。”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抱持”:一方麵允許孩子展開翅膀、自由飛翔,一方麵又會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支持和認同,不拋棄,不放棄。對於孩子來說,隻有這樣的愛能讓他們有安全感;能讓他們確認自己有立足於世的力量和勇氣;能在他們走錯路時,有機會重新選擇,而不會因為沒有人接住而墜入深淵。而這樣的愛,唯有父母能給予,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