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石峰、陳元方、陳煦等戰友給劉邦顯做工作,鼓勵其放下包袱,揭發省革委會主要領導人等在“四人幫”橫行時的錯誤和企圖嫁禍於人的險惡用心。
1978年61歲
6月 帶領一個財貿工作小組,在大荔縣蹲點調查研究。
8月 馬青年等同誌多次去大荔探望劉邦顯。
9月 四兒子劉少雄被昭雪平反。法院代表在平反大會上宣布:劉少雄是“張誌新”式的反“四人幫”英雄。
11月 孫作賓、白治民等前往大荔,與劉邦顯親切交談。
12月 王任重在陝任省委主要負責人,要求省委、省革委有關負責人立即把劉邦顯安排到省財辦主持工作。
1979年62歲
2月 被任命為省財貿委員會主任。
6月 “文化大革命”前被批判的問題,中共陝西省委以陝發〔1979〕103號文件正式發出,徹底平反昭雪。
11月 在省委的會議上,被提名省政府副省長的候選人。
1980年63歲
是年 在省財貿委員會主任的崗位上工作。
1981年64歲
12月 在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被選為省政府副省長。
1982年65歲
是年 任主管財貿工作的副省長兼省財委主任。主管全省財貿工作。重點調查研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機構改革、職能變更等問題,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辦法。
5月 去東北聯係解決陝西輕工產品所急需的高粱。
1983年66歲
4月 被任命為省政府顧問,協助孫克華副省長抓全省經濟工作。
10月 與省委副書記董繼昌一塊兒,赴京參加全國農業工作會議。
11月 突發鼻腔大出血,住進北京朝陽醫院。習仲勳、趙守一、白治民、楊克等同誌多次探視。月底,胡耀邦派員將其接到中南海辦公室,促膝長談,受益匪淺。
1984年67歲
5月 派出工作組,調查西府地區因雨澇夏糧損失情況,提出部分地區減免公購糧和處理芽麥的方案。
9月 帶隊深入農村對開放肉價、菜價等問題進行調研,並調研種菜養豬的成本,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1985年68歲
3月 回母校西安師範名校參觀,向學校提出多項建議編撰校史;建議聘武伯綸為名譽校長;舉辦校慶等。
10月 赴沿海、海南等地考察學習,借鑒沿海經驗,深入研究陝西流通領域改革問題。
11月 在海南調研省政府在海南省設辦事處的必要性。
1986年69歲
5月 隨省財貿部門,赴日本學習,考察。
6月 與省財辦副主任司南等一起共同調研,吸引外資,擴大開放試點工作。
1987年70歲
4月 支持新任省長張勃興的工作,協助其解決全省的財政入不敷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10月 辭去省政府顧問一職,徹底離職休養。
1988年71歲
3月 參加臨潼地區黨史資料的收集工作,多次參加有關調查會,提供情況,回憶當年鬥爭。
5月 與呂劍人、何承華、李連璧等商議,擬組建陝西扶貧基金會。
10月 去深圳探望習仲勳同誌;了解開發情況。
1989年72歲
3月 因病赴京住院治療並手術。為胡耀邦的去世感到萬分悲痛。
6月 參加華陰市的黨史資料收集工作,多次參加有關調查會,回憶當年鬥爭,提供有關素材。
9月 為華陰市黨史辦題詞“在那白色恐怖的條件下,地下共產黨員最大多數是:立場堅定,忠貞不渝,艱苦奮鬥,嚴守紀律,聯係群眾,爭取勝利。整理和研究那時黨組織的活動狀況,對當前黨內教育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1月 與呂劍人、李連璧、何承華等協商,擬籌備扶貧基金會的建立。
1990年73歲
5月 在深圳沿海等地與陝籍企業家座談,希望他們支持陝西的扶貧幫困事業,並籌集到一定的扶貧資金。
10月 與李連璧、何承華、呂劍人等研討扶貧基金會的機構分工。
12月 被省委、省政府聘為省扶貧顧問小組組長;籌備較長時間的省扶貧基金會正式成立。
1991年74歲
2月 與白雲峰等一起,對渭華起義的渭南高塘地區的貧困情況進行了調查,多方積極奔走,為把高塘地區作為革命老區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植,並提出了初步建議。
4月 在渭北旱原進行調查,了解當地的貧困狀況。
1992年75歲
3月 深入到商洛地區,調查了解商州等四個縣的貧困狀況,調查了安康地區的三個縣,了解了貧困原因,提出了多項建議。尤其是建議西康鐵路早開工、早建成,對兩地的脫貧致富有特別意義。
8月 調查了解了榆林、延安等四個縣的貧困狀況。
10月 與白雲峰等一塊兒為拍攝電視劇《毛澤東的密使》(主要內容為毛澤東到陝北後委派汪鋒到西安,開展與楊虎城的統戰工作),共同協商,審核劇本,籌措資金等事項。
1993年76歲
4月 深入到渭北旬邑、淳化等縣的鄉村,與當地村民幹部座談,共商脫貧大計。
10月 為老戰友趙守一撰寫紀念文稿,被收錄於《求實楷模》一書。
1994年77歲
5月 與劉庚一起到人民大廈看望白清江,“渭華問題”的陰影在談笑中抹去。
9月 撰寫《緬懷老領導張德生同誌》一文,被編入《張德生》一書。
12月 撰寫紀念趙伯平的文章,被編入《趙伯平》一書。
1995年78歲
2月 與幾名老同誌商議,向扶貧基金會推薦較年輕的離退休領導主持日常工作。
1996年79歲
4月 將爭取到的部分資金和自己積蓄的部分現金,共計10萬元,贈與家鄉馬額塬上,為鄉親們抗旱打井和改善教育條件作出貢獻。
9月 赴寶雞、鹹陽的北部山區,調查了解農村貧困情況。
1997年80歲
4月 親朋好友及臨潼一些鄉親70多人,在臨潼為其舉辦了80壽辰大典。
6月 再次到淳化縣通潤鎮一帶農村,了解農民貧困戶的脫貧措施落實情況。
1998年81歲
8月 從延長、宜川、黃龍、澄城、蒲城一線考察回來,對黃龍的綠化工作讚不絕口,並給省、中央有關同誌迅速反映、提出退耕還林的設想。
12月 主動辭去省扶貧基金會的領導職務。
同月 與楊克、何承華、李浩、王宏謨等老同學一起,召開座談會,擬編寫母校西安師範學生的革命活動,正式委托校友、省公安廳離休幹部王富春負責撰寫。
1999年82歲
7月 對西安市的貧困縣藍田縣的扶貧攻堅工作進行了綜合調查,感受頗深,親自組織寫出《扶貧攻堅抓根本》一文,報省委、省政府並李建國書記、程安東省長。
10月 在渭北旱原耀縣的扶貧工作全麵調查後,親自組織撰寫了《扶貧攻堅要兩個文明一起抓》的報告,報送省委、省政府。
2000年83歲
2月 為電視劇《毛澤東的密使》尚缺資金多方奔走,想方設法,協助解決,終使該劇能正式拍成播放。
5月 《西安師範學生革命活動紀實》由王富春寫出初稿。劉邦顯等人初審後,讓其赴京,與在京的楊克、符浩、史洛等校友再次討論。
7月 對旬邑縣的扶貧工作進行調查,帶著項目對西安三家企業做工作,希望他們結成對子,達到互利雙贏。
2001年84歲
2月 為王富春撰寫《西師學子》提供資料,疏通渠道。
9月 主持《西安師範學生革命活動紀實》一書審稿會,基本定稿。
2002年85歲
5月 王富春撰寫的《西安師範學生革命活動紀實》第一稿,印刷成內部資料。劉邦顯為之提出增補意見,親自修改,並建議書名定為《西師學子》。此後,每兩個月與王富春在一塊協商一次。
8月 將扶貧領導小組組長的主要擔子交給他人,仍掛名,主要起顧問作用。
10月 身體狀況迅速下滑,住進陝西省人民醫院。
2003年86歲
1月 身體狀況繼續下滑,春節仍住醫院,兒、孫輪流值班陪護。
7月 身體稍有恢複,出院在家休養,仍經常與王富春商討《西師學子》一書編寫的有關事項。
9月 由長子、二子陪同,到臨潼廟劉村,看望鄉親。並在父親的墳頭肅立,在母親的碑前靜坐凝視良久。
2004年87歲
2月 因病住院。
6月 出院後,在臨潼的省療養院住院療養約半個月。
9月 病臥在床,讓兒子把毛澤東“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麵”的題詞掛在病床的正前方。把父母雙親的照片放大,並排掛在身邊的北牆上。
10月 再次住院,在醫院審閱了《西師學子》一書部分內容。
2005年88歲
8月 身體稍恢複,出院回家休養。
10月 《西師學子》一書第一次印刷出書,劉邦顯向王富春表示祝賀、感謝,並通覽了全書。
2006年89歲
1月 口述讓兒子記錄,給家鄉廟劉村的全體鄉親們寫了一封春節慰問信,並委托二兒子親送回村,麵交村黨支部、村委會和部分鄉親們的手中。
4月 以口述方式(讓三兒子記錄)寫下《為“大地之子”說幾句話》一文,追憶了老戰友雷榮,回憶了延安精神對那一代人的教育。
5月 把三兒子叫到床前,深情地回憶了五句話: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麵;群眾觀點;實事求是;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為人民服務。並深情地說;這五句話是毛澤東、周恩來等那一代革命鬥爭一生的結晶。他也為這五句話努力了一輩子。現留給子女們,作為他留下的遺產。
10月 再次住進醫院。
11月 因病危,將在外地的子女通知回陝。
12月 在病床前,斷斷續續回憶口述,由長子記錄,寫下《我的雙親》一文。
2007年90歲
1月 院方多次發出病危通知,由病房移往監護室,胸腹部切開三個口子,插入六個管道,輸液、吸氧、排痰。
2月27日 上午9點30分,心髒停止跳動。
3月5日 在西安三兆殯儀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省級許多領導幹部、生前友好數百人向邦顯遺體告別。火化後骨灰盒安放在西安烈士陵園。
3月8日 《陝西日報》先後刊登了劉邦顯同誌逝世的訃告、追悼會消息和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