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4月至2007年2月)
1917年 誕生
4月16日 出生於陝西臨潼縣紙李鄉廟上劉村(現西安市臨潼區代王辦廟劉村),取名“積運”。
1923年6歲
春 由舅父陳江湖開始教授《三字經》等啟蒙圖書。
1924年7歲
春 開始在私塾讀“四書”、“五經”等古文。
1931年14歲
秋 在新豐鎮入西安崇道小學新風分校求學。
1932年15歲
3月 霍亂病(亦稱虎烈拉)流行,患重度霍亂,險些喪命,經父母悉心嗬護,用草藥治愈。
4月 逃避土匪綁票。
8月 由劉克齋先生帶領,進西安東關崇道小學高小部上學,結識同學趙守一。
1934年17歲
春 崇道小學高小畢業,母親為其改名“邦顯”,考入西安師範學校簡師27級。
冬 因考得第一名,獲臨潼縣政府教育局獎勵的八塊大洋。
1935年18歲
春 在西安師範校刊《中天閣》第一次發表文章。
秋 在《西京日報》、《文化日報》副刊上各發表了一篇文章。為彌補求學開支,開始勤工儉學、為人代筆書寫信函。
冬 因學習成績優異,再次獲臨潼縣政府獎勵的八塊大洋。
1936年19歲
9月 參加校內舉行的東北淪陷五周年紀念大會,張貼“團結抗日,共赴國難”等標語。
10月 與同學蘇一平、王博等共赴南京,第一次與全國學生串聯。
10月 參加驅逐反動校長田傑生的罷課運動,援救被捕同學陳元方、陳煦等12人。
11月 參加追悼魯迅逝世大會,與便衣特務麵對麵鬥爭。
11月 參加西安各界抗日援綏大會,捐錢資助綏遠省抗日軍民。
12月 積極參加逼蔣“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請願遊行活動,支持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
1937年20歲
2月 積極參加各項抗日救亡活動,書寫了大量抗日救亡文章和宣傳材料。
3月 與同學楊克等開辦了民眾夜校,擔任校長,既掃盲,又宣講抗日救國道理。
5月 經同學蘇一平介紹,加入了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7月 與同學張軍(張建民)等人,在臨潼馬額地區給群眾宣傳盧溝橋事變,動員民眾起來抗日。
秋 積極參加到各種抗日救亡活動中,尋找黨組織,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21歲
2月 經同學李浩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3月 擔任中共西安學委領導的西安學生會西師支會負責人之一。介紹張軍加入中國共產黨。
4月 第一次與地下陝西省委組織部長張德生相識,受組織委派,帶領學生抗日宣傳團奔赴華縣宣傳抗日,發展黨組織。
7月 由西安師範畢業,到西安培華女子職業中學工作,結識了該校黨的負責人雷存福(雷田穎),指導該校黨的工作。
10月 協助安排雷存福離開培華,到陝甘寧邊區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11月 離開培華學校,與楊克等一塊兒到涇陽縣雲陽鎮中共陝西省委,參加省青委擴大會議。會後參加了省委第五期幹訓班學習。
1939年22歲
2月 幹訓班結業後,留到省委宣傳部教育科工作。
6月 第一次被派出,任中共臨潼縣委(地下)宣傳部長。
8月 離開臨潼,赴延安深造。
10月 進入延安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1940年23歲
2月 由中央黨校考入中央馬列學院繼續深造。
4月 在西北局負責人之一賈拓夫的主持、證婚下,與雷存福結為伉儷。
6月 從馬列學院畢業,被分配回地處耀縣山區照金的陝西省委工作。
10月 第二次被省委派出,任中共臨潼縣委(地下)書記。
11月 進入臨潼縣馬額小學,以教務主任的身份為掩護,站住腳跟。
12月 擔任馬額小學校長。將中共臨潼地下縣委建立在馬額小學。
1941年24歲
3月 開始擴建馬額小學,改初級小學為完全小學。
5月 與中共地下渭南縣委書記王傑一起,調查研討開辟南北兩條通道和假如日本鬼子如占領關中後,如何開展武裝鬥爭的各種方案。
9月 馬額完全小學校舍擴建完成,進一步擴大抗日宣傳。
10月 開始中共地下臨潼縣委的組織建設工作。
1942年25歲
1月 建立發展堡壘戶,發展地下組織網站。
2月 分批組織段建民、宋宏釗等多名黨的基層負責人赴邊區進行學習、提高。
5月 結束臨潼的工作,奉命調回邊區。
6月 進入中共陝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雷存福調省委生產科從事業務工作。
7月 在中共陝西省委參加延安整風運動的學習。
9月 與雷存福的第一個孩子九生(劉少懷)出生。
1943年26歲
5月 開始接受整風運動中的組織“審查”。
7月 在“搶救失足者”運動中,被送到延安西北黨校繼續被審查。同時,雷存福帶著九生,也被送到延安行政學院接受審查。
1944年27歲
春 組織審查結束,從延安返回馬欄,繼續在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
5月 父親劉世凱到馬欄探望,支持兒子從事的革命事業。
1945年28歲
4月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積極學習中共七大的方針、精神。
6月 與雷存福的第二個兒子五生(劉少英)出生。
8月 日本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10月 第三次被派出,到大荔、華陰、潼關一帶恢複並整頓黨的組織。先後恢複了三十多人的組織關係,使處於“休眠狀態”的黨組織迅速活動起來。
1946年29歲
1月 回邊區向省工委彙報了華陰一帶黨的恢複、整頓情況。
2月 離開邊區,進駐澄縣鐮山中學,以教書為掩護,以大、潼、華黨的負責人的身份,異地領導大荔、潼關、華陰一帶的對敵鬥爭。
3月 在大荔、潼關各發展了六名共產黨員。
1947年30歲
1月 二進邊區彙報工作。省工委宣布組建華潼工委,由劉邦顯任書記。
2月 返回華陰,宣布中共華潼工委成立,具體部署了工作。
10月 華陰黨員已發展到70多名,並組織了上百人的武裝。組建了太華火柴公司,作為華潼工委的合法掩護地,並創收黨的活動費用。
1948年31歲
2月 發展趙再興、趙居賢等入黨,通過他們,迅速在華陰縣東部五個鄉建立起黨的組織。
3月 派丁增坤到駐地馬欄的省工委學習,擔任華陰一帶黨的主要交通員。雷田英(雷存福)受組織派遣,帶兩個孩子到華陰,以工委機要秘書的身份,協助劉邦顯工作。
10月 再返回馬欄,參加省工委會議。決定成立省東路工作委員會,劉邦顯任書記,馬生揮(權秉華)、王平凡任委員,統一領導華陰、華縣、潼關、渭南四縣的對敵鬥爭,迎接解放。
12月 為躲避敵特搜捕,劉邦顯夫妻等被從太華火柴公司轉移至五方崖上村,使地下黨的機關化險為夷。
1949年32歲
1月 組織空前發展。黨員達到300多名,東路工委先後共輸送了100多名黨員和青年赴邊區學習、深造。在華陰直接掌握武器槍支160多支。控製武裝人員400餘人。
2月 奉命回邊區學習、開會。
3月 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延安王家坪召開會議,決定組建渭華地委,由陝北延屬、綏德兩地委抽調100餘名幹部和東路工委共同組成,劉邦顯被任命為地委常委兼宣傳部長。
5月 渭南縣解放。渭華地委入駐原國民黨銀行大院內。同時,更名為渭南地委。
10月 帶領20餘名幹部赴臨潼鐵爐地區進行反霸鬥爭試點。
12月 西北局決定渭南地委增設副書記一名,劉邦顯被任命為副書記。
1950年33歲
5月 大荔地委與渭南地委合並,設書記、副書記各一名。劉邦顯任副書記兼宣傳部長。
7月 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召開,在渭南組織廣大幹部學習毛澤東《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報告,深入宣傳落實,貫徹執行。
9月 具體負責渭南轄區的土地改革反霸運動。並抓好各縣的試點,以點帶麵。
10月 配合地委書記白清江,全麵動員宣傳,大力支持抗美援朝戰爭。
11月 宣傳並落實中央《關於鎮壓反革命運動的指示》。
1951年34歲
5月 安排、布置對中央人民政府製訂的新《婚姻法》的學習。
8月 因工作勞累過度,再次吐血,入院治療後,與寶雞地委書記呂劍人一起被安排到武功農學院進行療養。
10月 因“渭華問題”結束療養,返回渭南地委,進行工作。
1952年35歲
8月 西北局、省委對“渭華事件”初步處理,被反映問題的渭南地委、行署主要負責人被調離,劉邦顯全麵主持地委工作。
9月 安排新《婚姻法》的貫徹落實工作,以華縣具體事例為原型,支持有關文藝部門創作眉戶劇《梁秋燕》。
12月 被正式任命為渭南地委書記兼渭南軍分區第一政委。
1953年36歲
2月 組織地委和全地區幹部貫徹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並認識“集中力量,克服困難,為完成和超額完成1953年度的建設計劃而奮鬥,是貫徹全年的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
4月 蹲點到渭南縣雙王鄉,實地調研糧、棉生產情況,推行農業的“組織起來”的合作化運動。鞏固互助組,組建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9月 發現雙王鄉植棉能手張秋香。
10月 將自己一個兒子放在雙王鄉風蔭村一戶農家撫養。
11月 大力貫徹糧食統購統銷工作。
1954年37歲
3月 抓住雙王鄉合作化的典型,在全地區推廣互助合作的優越性。
7月 出席中共陝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當選為省委候補委員。
9月 在《群眾日報》上發現文章強調將工作重心轉到互助合作方麵。
10月 在地區開始宣傳植棉能手張秋香。
11月 貫徹棉花的統購和棉布的統購統銷工作。
1955年38歲
2月 加大組建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力度。合作化速度顯著加快,高級社比例快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