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勤懇為人民(2 / 2)

(三)群眾呼聲,高度重視。他在繁忙工作中,十分重視群眾來信來訪工作,就我記憶所及,僅舉一例。1962年深秋,禮泉縣趙鎮公社社員李根印,來信向張德生書記反映,自由市場上社員中有的投機倒把分子十分猖獗,為了多賺錢,高價倒賣棉花,建議當地縣、鄉政府加強管理,整頓黑市。德生同誌批示邦顯同誌閱處。當我把來信送到他麵前時,他看畢後即打長途電話向鹹陽地委負責同誌叮囑,注意取締棉花黑市,並告訴將原信交辦公廳信訪室轉往地委抓緊處理。從而使棉紡廠的原料需求得到緩解。

(四)寬容大度,不計前嫌。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間,他在參加駐省人委辦公廳工(軍)宣隊在南郊小寨東路省統計學校(今西安統計學院)接受批鬥。省人委辦公廳一名曾在他身邊工作的幹部在批鬥會上發言時,猛然動手在劉老胸部打了一捶頭,以示與他與劉老劃清界限。劉老對此種侮辱人格的行為,並不介意。十年浩劫後,劉老仍一如既往,對這位同誌不計前嫌,給予寬容。劉老複出工作後,擔任省財貿委員會主任,該同誌要求給其安置工作,劉老對其量才使用,提請省委組織部配備在省級財貿部門的領導崗位上工作,終於使這位過分失禮的同誌感恩戴德,有所省悟,自責了個人的過激行為,從內心深處銘著劉老的高風亮節,鞭策自己,痛改過錯。

綜上所述,我這個晚輩對邦顯同誌的堅強黨性和勤懇為民,心中係百姓,唯獨苦自己的典範行為,我會銘記終生,永誌不忘。

2007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