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災民重建家園
●由於氣溫低,姑娘們的手和鐵把一接觸,就能扯下一層皮。
●申慶林在隆堯縣馬欄村搶救時,帶領3名戰士跳下已塌陷的紅薯窖,冒著連續發生餘震的危險,在水中撈出2250公斤紅薯種。
●他不怕天冷水涼,卷起褲腿,赤著腳,把一個個決口堵住,一直堅持到天明,
● 災民重建家園
解放軍為群眾重建家園
在幾座搭起的防震棚前,10多位解放軍戰士正在給群眾分發空投的餅幹、烙餅。
邢台地震發生後,重災區許多村莊由於幹部傷亡嚴重,救災部隊在安置群眾生活方麵起了重要作用:空投熟食、糧食和炊具,協助基層組織分發、運送救災物資,照顧老弱病殘人員許多戰士在深夜頂風冒雨,逐戶檢查群眾的防震棚,發現漏雨時,冒雨搶修,把自己的雨衣雨布蓋在群眾的防震棚上。幫助群眾搭建防震棚和修建簡易房。
部隊在協助群眾修建簡易房時,沒有工具,戰士們就脫下鞋襪跳到泥坑裏,用腳踩泥,沒有抹子就捧著泥用手往牆上抹。房子修好後,讓災區群眾住在裏麵,而部隊戰士仍露宿在外邊。
隆堯縣毛爾寨村杜家莊村,原有407戶1577人,原有的房屋大都倒塌,災情十分嚴重。
部隊剛進村時,群眾情緒低落。部隊進村後馬上幫助群眾搶救傷員,掩埋屍體,搭建防震棚,邊搶救邊向群眾宣傳黨和政府的關懷,宣傳抗震救災方針。
當群眾得知周恩來親自來災區視察慰問和部署救災工作時,都很受感動。
有一個30多歲的農婦,她丈夫和兩個孩子都被地震砸死了,隻剩下兩個孩子,感到悲觀失望,情緒低落,長時間不說話。
但解放軍戰上的搶救行動深深感染了她,情緒逐漸安定下來,她說:“原來想親人都死了,沒活頭了,現在看來,共產黨領導、解放軍幫助,還是有親人,我要活下去。”
震後經過一星期的緊急搶救後,為了不誤農時,救災部隊立即著手幫助災區群眾恢複和發展生產,一方麵加強宣傳工作,一方麵派出大批指戰員,直接帶領群眾恢複生產。
坦克團司務長龍元躍,幫助災區群眾拉犁,肩部被繩子勒出血也不肯休息,在場的老農感動得掉下眼淚。
某團五連班長申慶林在隆堯縣馬欄村搶救時,帶領3名戰士跳下已塌陷的紅薯窖,冒著連續發生餘震的危險,在水中撈出2250公斤紅薯種。
馬欄村人重建新馬欄
1966年3月16日,天剛剛亮,馬欄村各生產隊便響起了上工的鍾聲,宣告了春耕生產的開始。
這天,馬欄村全體社員群眾、參加救災的解放軍官兵、工作隊隊員個個精神抖擻,人們排著隊,手持鐵鍬、鋤頭,奔向村外田野。
人們有的鋤麥,有的送肥,有的平整土地,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鬧春耕的繁忙景象。
共產黨員何文獻,地震時全家6口人不幸遇難,隻剩下他和兩個不滿10歲的孩子。巨大的打擊並沒有使他屈服,他毅然挺起了腰板,化悲痛為力量,主動挑起生產隊長的重擔,帶領社員們起早貪黑地鋤麥、送肥,不失時機地開展春耕生產活動。
第二生產隊社員薛書考,將自己平日積攢的3方糞肥偷偷運送到集體的農田裏。
民兵排長劉計錄,組織民兵利用晚上深翻土地4畝多;社員段勝田義務為生產隊修理農具。他因陋就簡,解了春耕生產中的燃眉之急。
馬欄人民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在人民解放軍和地方工作隊的幫助下,齊心協力,僅用7天時間,就鋤小麥1400畝,送肥3萬多立方,耕地1320畝,修理大中型農具124件,平整土地370畝。
隨著生產的恢複,重建家園的工作已擺上馬欄黨支部的工作日程。經過反複研究討論,征求意見,集思廣益,對於建設新馬欄形成了共識。
全村抽調10%的勞力搞建房,以充分利用舊料為主,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建窯燒磚。
青年民兵紛紛報名到建房隊、磚窯上幹活。建房總指揮袁景印,利用晚上,在煤油燈下繪製馬欄村新農村規劃圖,白天則帶人一起放線打樁丈量宅基地,累得胃出血,舊病複發,幾次昏倒在工地上,但仍堅持工作。
支部書記讓他住院治療,袁景印說:“我是共產黨員,擔任咱馬欄村建房的指揮員,這是黨的重托,群眾的信任。即使我住進醫院裏,也放心不下。”
由於過度操勞,致使病情加重。黨支部決定立即將他送進醫院。可是袁景印沒住上3天,他又偷偷地跑了回來,積極進行房基地的測量工作,並親手帶出了5個徒弟,大大加快了施工的進度。
70多歲的何老壽是馬欄村的老瓦工,但他不服老,他主動向黨支部要求上架板壘牆帶徒弟。因為他年紀大,手腳不靈便,曾幾次從架板上摔下來。
黨支部勸他不要上架幹活,但是何老壽說:“我要向解放軍學習,輕傷不下火線。我要為重建新馬欄獻出光和熱。”
在建設新馬欄村中,許多社員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拌灰組的趙振海表現得尤為突出。別人下班了,他仍在繼續幹。為了不影響施工,趙振海利用別人休息的時間,獨自一人把一大池泥灰一鍬一鍬地拌好,又一擔一擔地挑到牆基前,倒進灰鬥裏。
別人叫他“瘋振海”,趙振海說:“我振海不瘋也不傻,是自願為建設咱新馬欄多出點力,來報答黨中央、國務院對咱災民的關懷。”
為了保證建房施工正常進行,青年民兵主動利用夜間,從窯上將磚運到施工現場。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4月14日,突然電閃雷鳴,風雨大作。磚窯上10多萬磚坯有被雨水淋壞的危險。
緊急時刻,民兵們不約而同地爭先恐後地拿起自己家的被子、麻袋、炕席等,冒雨向磚窯跑去。
青年女民兵薛書萍拿著被子飛奔途中,不知摔倒了多少次。她滿身都是泥,頭發上的水往下流,雨水模糊了她的雙眼。薛書萍跌跌撞撞地終於跑到了窯上,將被子蓋到坯子上。
32個民兵奮戰了2個小時,終於保住了集體的磚坯子。雖然衣服淋濕了,弄得滿身泥水,然而他們一個個臉上露出了勝利的笑容。
在重建家園中,上至70多歲的老人,下到10多歲的兒童,都自覺自願地為集體出力。他們利用晚上挖舊磚800餘萬塊,舊木料700餘立方,經過規整後,重新使用。
舊料的充分利用,大大降低了建房成本,又節約了人力物力。僅磚一項,就節約資金10萬餘元,木料節約14萬元。自己燒磚288萬塊,被地區地震救災指揮部評為舊料利用先進單位,並應邀在地區召開的重建家園表彰大會上介紹經驗。
馬欄村在建房中,實行了一條龍施工方法。
村裏成立了4個建房專業班,一班負責夯實根基,二班負責壘牆,三班負責上木料,四班負責鋪箔上土。各司其職,分工明確。這就大大加快了建房進度。在當年就完成了建房任務的70%。
到1968年7月,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鬥,馬欄人終於在一片廢墟上建立了新馬欄。社員們歡天喜地,喬遷新居。
幹部組織恢複農業生產
1966年3月27日,距強震僅僅5天,較大的餘震還在繼續。受災群眾還沒有完全安頓下來,寧津縣各工委、公社的領導同誌分片保村,帶領幹部逐戶進行檢查安頓。
城關工委的幾名同誌不顧風吹雨淋和道路泥濘,連夜將2100領葦席、1500個草袋和9400多個草簾子送到軍烈屬和特困戶中。
地震使災區農業遭到嚴重破壞,農田積沙、冒水,生產工具被砸壞,耕畜死傷,勞動力減少。部分村幹部死傷導致基層班子癱瘓,群眾的情緒低落。
震後的最初幾天,災區的農業生產基本處於停頓狀態。農業是農民的文柱產業,且季節性很強,誤了農時,必將影響災區的恢複重建。
對此,災區的各級領導非常重視,在緊急搶救尚未結束時,就向災區群眾提出了“家裏的損失,地裏補回來”的響亮口號,並製訂了恢複農業生產的具體措施。
農村領導班子在震後加強了建設,對幹部傷亡較重的村莊,從輕災區抽調一些幹部到重災區臨時代職,把抗震救災中湧現的先進人物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以充實和加強領導力量。
在災區農村建立生產、生活兩套班子。一套人馬抓災民的吃、穿、住、醫等生活問題,一套人馬抓農業生產。
為了幫助災區恢複農業生產,國家調撥了大批生產物資、農機具及耕等。其中有排子車、肥料、飼草料、鐵鍁、圓釘、鉛絲、小農具維修木材、木鋸條等。這些物資源源不斷運往災區,保證了災區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
從天津、石家莊、邢台等中抽調了技術人員,為災區修理大型農機具和排灌機械設備。
災區地方農機修理站還自製了一個個小農機具,各村的能工巧匠也各施絕技自製小型農機具,從而保證了農業生產急需。
災區各地都及時組織勞力,對水利設施進行維修加固,整修了部分水風揚水站和水渠。邢台地區除修複舊井外,還新打機井2993眼,打磚井9199眼,擴大澆地816萬畝。
針對地震對農田的破壞,災區各地及時組織勞力清理被噴沙掩埋的土地,運走淤沙,平整地裂縫並及時追肥、澆水、鋤草、保墒,有效保護了禾苗,為奪取全年企業於收打下了基礎。
為了穩定群眾情緒,盡快恢複生產,邢台各地、縣、鄉幹部及救災解放軍深人災區村莊,直接與災區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極大地激發了災區群眾恢複生產的積極性。使災區幹部群眾振奮了精神,增強了恢複生產,重建家園的信心。
參加救災的解放軍各部隊、中央工作組、地方工作隊也積極參加春耕生產,白天下地勞動,晚上清理房基地,奠基打夯,拉土積肥。
通過宣傳教育,下鄉的幹部們以身作則,使得災區基層幹部群眾恢複生產,重建家園的積極性非常高漲。
大震後不久,重災區一部分村莊又響起了上工的鍾聲。除重傷員、老弱兒童外,災區廣人群眾又活躍在田間地頭,在災區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下,積極克服一切困難,在大災之年奪得了農業大豐收。
災區群眾積極生產自救
3月22日發生地震時,56歲的社員李慶海和青年社員翟合均,正在打井。他們望見村裏霧氣衝天,就跑回家去看看。進村一看,發現房屋雖倒塌,沒有人員傷亡,他倆懸著的心放下了。
李慶海對翟合均說:“讓它震去吧,再大的地震也震不倒咱們,咱們回去打井去!”便又立即趕回工地。
當時他們心裏想的是,這眼機井已經鑽了5丈深,如果放下不管,井身就有隨時塌陷的危險,就會耽誤農時。在這以後,地震並沒有完全停止,這位老社員和翟合均一起在工地上堅持打井,直到打好。
這些天來,一輛輛載滿糧食、生活用品和建築材料的汽車,從四麵八方開到災區,災區人民在這最困難的時刻,得到了政府和全國人民巨大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