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從漢武功過看曆史悖論現象(2 / 2)

這裏,同樣是大功與大過同在,大功與大過集於一身。

我們在秦始皇身上,同樣看到了漢武悖論現象。

難怪古人多將漢武與秦皇相比,二人確有其驚人的相似之處。

其實,漢武悖論現象不唯古人獨有,而且也存在於今人身上,像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毛澤東便是一個典型的實例。

在中國漫漫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征程中,曾出現了多少英雄豪傑人物,但唯有這位湖南農民的兒子獨領風騷,領導中國人民,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取得革命的勝利,完成了連偉大如孫中山也未能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務,譜寫了中國曆史的新篇章,其功績之大,用“空前”兩字定位並不過分。

但是,在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這位領袖令中國人民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沉重了!

對此,絕非輕輕說一聲“交了學費”,便可以向曆史作交代的。

特別是他發動的所謂“文化大革命”,使祖國大陸遭受了一場空前的浩劫,以致國民經濟麵臨崩潰的邊緣……顯然,在他身上,也是大功與大過同在,大功與大過共存。

麵對上述古今皆有的漢武悖論現象,人們不禁要問:產生這類悖論現象的原因何在?

這裏,至少有兩點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其一,任何傑出人物總有其局限性,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講的便是這個道理。

不論多麼偉大的人物,也隻能完成時代所賦予的某一方麵的任務,而不可能是其全部——這就是“局限性”。

如果超過了限度,必然適得其反。

許多傑出人物之失,皆因超限度所致。

試想,倘若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初,始皇便溘然逝去,而沒有以後許多“超限度”的瞎折騰,那麼,後世對他的評價,當何其偉大也!

其二,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麵性,正如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世人的很多舉措,在實施的當時,可能是正確的、進步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客觀條件的變化,也會變成錯誤與過失。

這類禍福倚伏的實例甚多,茲不一一列舉。

從某種意義上講,漢武悖論現象的形成,與此關係最大。

眾所周知,數學史上當羅素悖論提出後,令數學界產生了極大的震動,人們對嚴謹的集合論產生了懷疑。不過,後來數理邏輯學者通過努力,終於用公理方法解決了集合論的悖論;再後,人們還運用發展觀點來解釋集合論模型的建立過程,從而也消除了集合論的悖論。由此不免使人聯想到,對於漢武悖論是否也能“解決”“消除”?

誠然,人文社科方麵的問題完全不同於數學或其他自然科學問題,特別是對於已成為既定史實的漢武悖論,壓根兒就不可能像解決、消除集合論悖論那樣予以化解。

這裏所說的“解決”“消除”,不過是防止再度發生的意思。

具體言之,即樹立一種防患於未然的思想意識,建立一種強有力的製約機製(其核心應是廢除終身製,實行任期製),以避免今後再出現新的漢武悖論現象。

我們希望未來的傑出人物,能夠將其功績建立至最大值,而將其過失縮小到最小值,從而防止那種集大功與大過於一身的曆史重演。

我們相信,在文明高度發達的今日世界,在全人類向著和平、進步發展的大趨勢下,在各國開始邁入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時代,隻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堅持民主、科學,堅持理性思維,上述的願望,經過不懈努力,必定能夠變為現實。

以上就是我們透視漢武悖論,所得到的一點曆史啟示。

是否妥當,敬祈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最後,讓我們引用毛澤東詩詞中的一句話,來結束本書——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