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匈奴再起邊患(3 / 3)

同時,他又命強弩將軍路博德去接應李陵。

路博德也是一員老將,還在元鼎五年(前112)就被拜為伏波將軍,親自率領大軍征伐南越,功勳卓著,地位自在李陵之上,當然也不願意為李陵這樣一名後輩小生殿後。

於是他便上書漢武帝說當前正值秋天,匈奴兵強馬壯,不易攻打,願意等到明年春天和李陵一塊率兵出征。

漢武帝看到上書後,沒想到此為路博德不願為李陵殿後的推脫之辭,反而懷疑李陵因後悔出兵而指使路博德這樣上書的。

他本來正為李陵不願為李廣利殿後而生氣,因此更為惱怒了。

恰巧此時又有使者來報說匈奴侵犯西河(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南),漢武帝便不顧路博德的上書,立即下詔路博德、李陵率兵出征。

他命路博德出征西河,李陵出兵遮虜障,並讓李陵把出征的情況迅速向他彙報,就連和路博德的談話也要如實上報。

看來,此時漢武帝對李陵已有猜疑之心。

這似乎也預示著李陵此次出征將不會一帆風順。

其實,李陵出兵之初相當順利。

他麾下的騎士陳步樂很快就馳回京師向漢武帝報告消息說,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出遮虜障後,一路進展迅速,到了浚稽山也沒遇到匈奴,便駐紮下來了;而且李陵軍中士氣甚高,將士都願意誓死效力。

李陵還把沿路的山水形勢畫成地圖,讓陳步樂上奏漢武帝。

漢武帝聽完彙報後,十分高興,立即拜陳步樂為郎官,朝中公卿也都舉杯慶賀。

豈知就在此時,李陵卻在大漠之中逐漸陷入了對匈奴作戰的艱難困境之中。

原來,李陵率軍到了浚稽山還沒見到匈奴,可匈奴早就見到他們了。

就在陳步樂回朝之後,且侯單於親率三萬騎兵突然把李陵的五千步兵包圍在兩山之間。

然而李陵畢竟有勇有謀,臨危不亂,他立即以大車環繞為營,在營外設陣迎敵。

經過將士們的英勇戰鬥,終於擊退了匈奴的首次進攻,並且乘勝追擊,射殺了匈奴幾千人。

雖然首戰即大勝匈奴,但漢軍畢竟隻有五千人,且是步兵,又孤軍深入,李陵恐怕受匈奴重兵包圍,便令大軍迅速南撤。

果然,單於對這支隻有五千人的精銳步兵又氣又怕,便火速召集八萬人馬快速追擊漢軍。

李陵仍然率領漢軍沉著應戰,一麵抵抗,一麵繼續南撤,幾天之中,又射殺了匈奴數千騎兵。

且侯單於見李陵率兵晝夜兼程南撤,突然懷疑漢廷已在邊塞伏有重兵,利用李陵步兵來引誘他們進入包圍圈,便和群臣商議停止追止。

但匈奴大臣都建議繼續追擊一段,等過了平地再說,單於同意了。

此時,漢軍早已到了最艱難的時候,不僅士卒疲憊不堪,箭矢糧草也將殆盡。

但在李陵等將士的激勵下,士卒仍頑強抵抗,浴血奮戰,前仆後繼,一天當中就與匈奴交戰十餘次,又射殺了匈奴追兵兩千餘人。

單於見仍得不到便宜,便又要撤兵。

但在這關鍵時刻,漢軍內卻出現了叛徒。

原來,漢軍軍候管敢因為受到校尉的責打欺辱,夜間偷偷跑到匈奴那邊投降了,他還把漢軍前無伏兵,也無後援,且箭矢糧草殆盡等情況和盤托出,並說漢軍隻有將軍李陵和校尉韓延年各自率領的八百步兵十分厲害,其他的都很普通。

單於聽了大喜,便令匈奴騎兵繼續加緊追擊漢軍,他還親自率領一路精兵進攻李陵和韓延年。

此時漢軍箭矢已盡,兵器全毀,他們便把戰車拆毀作武器,與匈奴展開了肉搏戰。

最終,李陵大軍被匈奴團團圍住。

他眼見漢軍全軍覆沒,便長歎一聲道:

“我再也無顏回見皇帝了!”說完,下馬俯身降敵。

他的部眾最終有四百多人逃回了遮虜障。

李陵戰敗的消息很快就傳回了京城,漢武帝希望李陵能夠戰死疆場,以身殉國。

他便招來李陵的母親及妻子,令善相者為他們相麵。

善相者說李陵妻母均無死喪之色。

後來,漢武帝果然得到了李陵降敵的消息,他十分憤怒,便召責陳步樂。

陳有口難辯,自殺身亡。

李陵一家老小也被下了獄。

李陵兵敗後,漢武帝有點後悔了,他本來是讓路博德去接應李陵的,可後來又改了主意,讓他去守西河,以致李陵孤軍戰敗而降。

現在,他很想迎回李陵。

天漢四年(前97),漢武帝派李廣利、韓說、公孫敖等三路大軍出擊匈奴時,特地囑咐因杆將軍公孫敖要看準機會打進匈奴內部,把李陵接回來。

不料公孫敖無功而返,但他向漢武帝報告說,一個匈奴俘虜供認李陵為單於做了軍師,正在幫助匈奴訓練士卒防備漢軍。

武帝聽此消息,異常震怒,一氣之下便抄斬了李陵全家。

但是,事實上為匈奴訓練士卒的並不是李陵而是前漢邊塞都尉李緒,他投降匈奴後得到單於禮遇,於是幫助單於訓練士卒,位在李陵之上。

李陵得知全家因李緒被斬,便派人刺死了李緒。

李陵刺死李緒,單於的母親不答應了,她一定要處死李陵。

單於愛惜李陵的才能,便派人秘密把李陵送到北方藏了起來。

單於母親死後,單於又把李陵接回來。

漢武帝斬了李陵全家,也就斷絕了李陵的歸路。

從此,李陵便和衛律一樣,死心塌地為匈奴服務了。

單於十分欽佩李陵的勇敢,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還封他為右校王。

自此以後,李陵就一直生活在匈奴之中,直到二十多年後病死,再也沒有回過中原。

我們還有必要在此說說有關司馬遷因李陵降敵而受牽連之事。

李陵兵敗降敵後,那些曾在李陵打勝仗時為之喝彩的公卿官吏們此時卻都落井下石,認為李陵有罪,當斬其妻母。

漢武帝就此事問於司馬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為太史令(當時專管文史星曆的官職),他十歲即隨父親到長安學習經史,二十歲旅行全國,元封三年(前108),繼父為太史令,此時正潛心纂寫一本後世稱之為《史記》的不朽巨著。

司馬遷是一正直仗義之人,曾和李陵相識,深知李陵的為人。

所以,便坦言道:“李陵侍奉母親孝順,對待士兵守信義,為國家做事常常奮不顧身,按照他的一貫表現,有大人物的風度。

如今他帶兵打了敗仗,一些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都紛紛指責他,我覺得太痛心了!

李陵隻不過帶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內部,同數萬匈奴騎兵交戰,李陵的士兵用弓箭打擊匈奴,轉戰千裏,箭盡途窮,士卒們仍然赤手空拳地與匈奴搏鬥。

他能夠這樣讓士卒們拚盡死力去打仗,即使是古代的名將也不過如此。

李陵雖然戰敗了,但他的戰績也可以向天下交代了。

臣以為李陵之所以不死,一定是為了將來等待機會為漢廷效力”司馬遷這冒冒失失的實話卻無意中觸怒了有意的漢武帝。

武帝之所以派李廣利去攻打匈奴,就是給這位國舅一個立功加爵的機會,所以才派李陵為其殿後,可李陵偏要單獨出兵。

李廣利與匈奴交戰兵馬損失十之六七,漢武帝正為李陵不肯受李廣利指揮而李廣利不能打勝仗而惱火,現在李陵投降了敵人,司馬遷不僅為李陵辯護,強調李陵的戰績,還說什麼李陵降敵是為了等待時機報效朝廷,更觸著了武帝的痛處。

一怒之下,漢武帝便把司馬遷下了獄,還處以宮刑(一種摧毀生殖能力的刑罰)。

按照漢代的法律,處了刑的人是可以以錢贖罪免刑的,但司馬遷卻因家貧拿不出這筆錢。

他本想自殺以免受宮刑之辱,但想到正在寫的《史記》還沒完成,便忍受著精神的折磨,懷著悲憤的心情,堅持活下來。

在極度的思想苦悶下,司馬遷終於完成了他的傳世巨著《史記》。

在給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馬遷寫下了這樣一段感人文字:“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仆之不得已乎!

所以隱忍苛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在萬分痛苦與困難之下,以前人自勉,發憤圖強,非完成其事業不可,這種精神是值得包括曆史研究者在內的所有人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