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如果想保持長安諸宮的安全,期門、羽林尚可抵擋一時,但意欲保衛偌大長安,北軍就成為首要的唯一依靠力量。
而好大喜功的武帝之雄心又不僅僅限於長安及三輔,威懾諸郡國,避免諸如“七國之亂”的禍端再起,也是其始終不敢淡忘的大事。
除了在政治、經濟上不斷打擊、限製外,建立一支規模較大、諸兵種齊全的直轄精銳軍隊,也是極其重要的。
因此,北軍的改編及諸兵種配置優化,成為武帝設置“八校尉”的根本目的所在。
《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有司馬、十二城門侯。
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
屯騎校尉,掌騎士。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
越騎校尉,掌越騎。
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
又有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
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
虎賁校尉,掌輕車。
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馬。”這就是武帝所置八校尉的基本情況。
與其他京師部隊相比,“八校尉”及其統轄軍隊有某種獨特的特征:
首先,“八校尉”兵種齊全。
除舊有兵種專業化加強外,對於騎兵尤其重視。
八校尉軍中,執掌騎兵的就有四部:屯騎、越騎、長水、胡騎。
這反映了在新的戰爭及曆史條件下,軍隊的機動能力已有了本質性的提高與飛躍。
一旦國內有變,皇家鐵騎就會在最短時間內奔赴戰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閃電式打擊。
而虎賁校尉所部“輕車”雖已不再複為軍隊的主力,但在一定地形環境下與射聲校尉所部神箭手配合仍不失為一支攻守兼備的特種部隊。
在兩軍對峙不下時,“輕車重弩”在重鎧、長矛的掩護下,仍是攻堅的利斧,防守的鋼城。
其次,八校尉軍的士兵構成與其他諸軍有很大不同。
一方麵,八校尉所屬中有相當一部分已具有募兵性質;另一方麵,就是越騎、胡騎、長水等部的騎士多由歸附西漢王朝的少數民族構成。
這些來自馬背上的民族,善騎射,耐疾苦,武藝精湛。
他們的出現使西漢王朝近衛騎兵的構成更趨先進,他們騎射的技藝、對馬匹的培訓都為內地騎士提供了很好的示範榜樣;同時,這些來自邊疆的少數民族戰士,在中原無所依托,逐漸成為一支專門為皇帝效死力的雇傭軍。
八校尉所屬部隊軍人不再是番替入戍,而是長駐屯守京師的常備軍。
這與南、北軍士兵是根本不同的。
我國帝製王朝建立伊始,“兵農合一”的征兵製一直處於主導地位,基本上沒有其他類型的軍隊組成來源。
而長屯兵、常備軍、雇傭軍的出現,標誌著我國軍事製度,特別是兵役製度的進一步發展。
這表明,在統一的、疆域空前廣大的帝國中,以往的單一征兵製顯然已然不能滿足因邊界戰爭、國內矛盾頻生條件下國家軍事發展的需要。
加強中央集權,爭取有利的周邊戰略環境也都需要軍事製度盡快發生相應的變革。
武帝時期的時代環境,正為這種變革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外部條件。
八校尉及其所屬近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日益成為北軍中的中堅力量,並且在其影響之下,北軍整體作戰能力亦有了明顯的提高。
其職能亦不再僅僅局限首都衛戍任務,在武帝發動的一係列軍事行動中以八校尉為主體的北軍充當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經曆了一係列的改革,到武帝統治後期,西漢王朝已建立起一支直屬皇帝、精銳機動的皇家兵團,內以震懾諸王、郡國,外可開疆拓土,斬逆伐異。
同時,以中央為重點,輻射全國的“居重馭輕”的兵力部署格局亦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