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太學與郡國學(3 / 3)

從某種角度看,博士弟子課試實質是試學僮之製的擴大和演變。

它進一步將培養人才和選拔人才結合起來,開創了後世選舉與教育相結合的先河。

漢·

講學圖漢武帝建立太學,以官祿為誘餌,來實現獨尊儒術的目標,用心可謂深遠。

從此後,研讀儒家經學,作為當官的敲門磚一時蔚然成風,使漢代選補官吏進一步儒術化。

所以《漢書·儒林傳》說:“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班固同時總結:“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寢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三、郡國學的設置武帝時,蜀郡守是一個叫文翁的人,他十分尊崇儒家的仁政之說,重視教化。

可是他管轄的地方很偏遠,多是少數民族,有許多陋習,“蠻夷風”盛行。

文翁決定用儒家之說來施行教化。

首先他從縣郡小吏中選出一批聰明伶俐、有文學修養的優秀之材,親自飭厲之後,派往京師學習儒經和律令。

學成歸蜀,作為老師再教授當地人文明習俗。

同時,文翁又在成都市創設官立學府,謂之“學官”,招收當地人做門徒,免除他們的徭役,使之安心學習。

學成之後,成績顯著的委以重任。

為了鼓勵學生積極上進,文翁還創製了許多獎勵進學的方法。

郡國學辦得有聲有色,取得了很廣泛的社會影響。

蜀守文翁可以說是郡國學的倡導者。

文翁辦學的事情傳到武帝耳朵裏,立刻得到賞識,認為是一個可以推廣的好方法,於是詔令全國:“郡國皆立學校官。”

這樣一來,作為按朝廷統一命令設置的帝國時代的地方官學就產生了。

漢代的郡國學是以行政區劃“郡”、“國”為範圍的地方官學,按級別分為學、校、庠、序。

其中學和校程度相當,有經師之設;庠和序類似,有《孝經》師之設,比學校低一個級別。

漢代因為沒有設置專門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所以郡國學隸屬於當地行政部門。

許多郡守自己當老師講課授業。

漢代的郡文學有可能為兼管地方文教長官,這一製度一直延續到三國時期。

清代學者黃本驥認為西漢的郡文學相當於後代的府儒學教授,官居校、學經師之上。

郡國學以宣傳儒家教化為目的,郡國學成為統治者推行教化的基地。

郡國學、校、庠、序都致力於教化百姓,學校祭拜孔子的禮節就是由此開始的。

一些郡守曾令文學、校官、諸生演習禮容來引導地方禮儀。

為了加強教學效果,一些郡守延請名儒來授課,讓學生聽到最正宗的講義。

雖然武帝時期創立的郡國學尚屬初級階段,但它執經教義,推行儒家文化收到很好的效果。

太學和郡國學的建立,標誌著我國帝國時代官學在武帝時已形成體製,分中央和地方兩部分,庠序、學校、太學由低到高三個等級。

董仲舒建議的三大文教政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置明師;重選舉,廣取士,在武帝手中一一實現,創建了一套以儒家經學為內容,政教合一,通過考試選官的教育製度。

先秦儒家理想的學製模式由武帝時代的儒生變為現實。

漢代太學、書館(或家館)、鄉塾和精舍(或精廬)的教學方法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們許多教學管理製度和教課方式被曆代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