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隊設分隊長和政委。分隊下麵是小隊設三到四個班,每班有十三四人。此外,支隊還直轄一個50多人的警通排。僅中方人員編製就有3000多人。

中朝聯軍遊擊支隊配備的幹部戰士素質都比較高,基本上是高職低配。當時中隊的領導都是正團職幹部,分隊的領導是副團職或營職幹部,小隊的領導大部分是偵察連的正副連長,各班長大多是偵察排長,戰士基本上是偵察班長或優秀的偵察兵。黨團員占80%到90%。

中朝聯軍遊擊支隊的編製、裝備充分考慮執行特殊任務的需要,做了精心的安排。整個3000多人的隊伍,軍械、軍需、衛生等均未設專門機構,所需武器彈藥、被服糧食等都由幹部戰士隨身攜帶。各種藥品也以班為單位攜帶。

各中隊以下不設炊事班,由各班自己動手做飯,每人還配備了一個月量的壓縮餅幹。在武器裝備上,無論幹部戰士每人均配:匕首、手槍、卡賓槍。班有機槍、火箭筒,分隊有六〇迫擊炮,還配備有爆破器材。支隊到中隊,中隊到分隊都由無線電台聯絡,分隊到小隊配備有無線報話機。

這次編入中朝聯軍遊擊支隊的人民軍有130多人,由人民軍丁樹民和趙寶善帶隊。根據誌願軍總部領導的指示,丁樹民任中朝聯軍遊擊支隊政委。

丁樹民政委原在東北民主聯軍李紅光支隊工作,曾參加過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朝鮮戰爭爆發後,回國轉入朝鮮人民軍。他是一位著名的戰鬥英雄,曾榮獲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國旗勳章。

趙寶善任副支隊長,他曾參加過金日成將軍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在長白山區一直堅持到抗日遊擊戰爭的勝利。趙寶善不僅僅漢語說得好,而且對中國的文化曆史了解得也很多,可以說是一名真正的“中國通”。

其餘人員也都是經過挑選的戰鬥骨幹,既會朝語,又懂漢語。這些人民軍人員編入遊擊支隊,對當時執行深入敵後的遊擊作戰任務,是非常有利的。

6月底,朝鮮黨中央敵後遊擊指導處處長裴哲少將,按照中朝雙方的預定方案,從平壤來到伊川遊擊支隊駐地,同中方商談,決定選派部分人民軍幹部戰士編入遊擊支隊。

7月中旬,由朝鮮人民軍總部派來的130多人來到遊擊支隊報到。劉振華和茹夫一副支隊長親自帶領支隊部的人員,到伊川江邊的小村莊迎接人民軍,並在山坡的小樹林裏召開歡迎大會。

劉振華在歡迎大會上講話,他代表中國人民誌願軍歡迎人民軍的戰友,感謝金日成首相對誌願軍的支援。他還即席發表演講說:

中朝兩國人民是親兄弟,我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是牢不可破的。今後,我們還要團結戰鬥,生死與共,堅決打敗共同的敵人美帝國主義侵略者……

劉振華的即席演講還沒等翻譯過來,便激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原來這些人民軍的軍人大多數都懂漢語,根本用不著翻譯。

其中還有一些人在中國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有的相互之間還認識。昔日曾在一個戰壕裏並肩作戰的戰友,今日歡聚在一起,大家十分高興,特別是那些曾經相識的同誌互相詢長問短,激動得流下熱淚。加強遊擊支隊隊伍建設

1951年6月,中朝聯軍遊擊支隊正式組建成立。

中朝聯軍遊擊支隊組建後,他們白手起家,組織幹部戰士自己動手蓋草房、搭帳篷、架床鋪、修操場。很快,山坡上的樹林裏出現了一座既隱蔽又整齊的營區,並開始緊張的戰前訓練。

針對敵後遊擊戰的特點,部隊以單兵訓練和小分隊戰術訓練為主。突擊訓練擒拿格鬥,多種兵器和通訊器材的使用以及捕俘、爆破等。還針對南朝鮮的地理環境加強了爬山、戰場救護、野外生存能力和小分隊伏擊、夜戰、山地作戰等演練。對部隊進行美軍武器裝備、戰術特點、活動規律和南朝鮮社情風俗、地理、氣象等知識教育。

在此基礎上,支隊部還舉辦一期集訓隊,專門訓練70多名擔任聯絡員的朝鮮軍人。經過一個多月的應急訓練,部隊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從思想上、軍事上、物質裝備上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在部隊初建的日子裏,部隊求戰情緒高漲,工作訓練生龍活虎。但是,也有部分人員存在著一些思想顧慮。

有的士兵反映,打仗我們並不害怕,但在異國他鄉,深入敵後,語言不通,地形不熟,能不能得到群眾支持,吃的用的斷了怎麼辦,有的擔心我們小股部隊,裝備又差,怎麼同美國飛機大炮打遊擊?

還有的人說,我們這次深入到南朝鮮打遊擊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顧慮,用什麼統一大家的思想?為此,劉振華和丁樹民、茹夫一等支隊領導商量後,決定先召開一次軍政幹部會議,統一領導幹部的思想。

7月初的一天,中朝聯軍遊擊支隊召開組建後的第一次軍政領導幹部會議,各中隊的隊長、政委和支隊部參謀、幹事參加了會議。

會場就設在支隊部駐地東邊山溝的小樹林裏,用木杆樹枝搭了個涼棚,地上橫了幾根粗木頭當凳子。

這次會議開了3天,會議的主要議程是:

1、傳達誌願軍首長關於組建中朝聯軍遊擊支隊的指示,介紹朝鮮戰場的形勢,論述敵後遊擊戰的戰略戰術和政策紀律,分析敵後遊擊戰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提出完成任務的要求;

2、學習毛主席《論持久戰》、《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文章和誌願軍總部的有關文件,並進行深入的學習討論;

3、部署下一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軍事訓練任務,明確使命。

戰士們運用毛澤東分析問題的辯證方法,來分析麵臨的各種問題,是越分析越透徹,越分析越明白。

有的戰士講原來總顧慮深入南朝鮮,語言不通,風俗人情不熟這困難的一麵,而沒有像毛澤東那樣從戰爭的根本性質上來分析。

一位戰士豁然開朗,他發言說:

我們進行抗美援朝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是得到朝鮮人民群眾全力支持的,隻要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任何困難都會戰勝。美帝國主義進行的是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他們在朝鮮不但語言不通,而且還遭到朝鮮人民的強烈反對,必將進一步陷入朝鮮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這樣,會議氣氛開始活躍起來。

在這次會議上,有的人說:

學習了毛主席關於內線和外線、有後方和無後方、包圍和反包圍的論述,使我們認識到,我們的這次行動是我們整個戰略計劃的一個步驟,不但得到總部的直接指揮和朝鮮人民的支援,而且我們一旦深入敵後,與正麵戰場相互應,敵人就會陷入兩麵夾擊,首尾難顧。這樣,包圍和反包圍就開始轉化,我們就會變被動為主動。

還有人說:

雖然美軍飛機、坦克、大炮多,我軍裝備差。但是,敵人在5次戰役中連遭慘敗,已經被趕到“三八”線以南,士氣低落,怕死厭戰;而我軍士氣高昂,鬥誌旺盛,不怕苦不怕死,善於近戰、夜戰。美軍機械化程度高,但對道路依賴大,不適合山地作戰。南朝鮮山地丘陵多,便於我小分隊行動和山地作戰。

就這樣,大家越討論越熱烈,你一言我一語,一條一條的對照分析,不但達到了提高領導幹部認識,統一思想的目的,而且對解決部隊中存在的思想問題也有了辦法。

正在這時,誌願軍政治部下發《敵後遊擊戰的政策界限》的文件,對敵後遊擊戰的戰術思想和作戰方法,根據地的建設、群眾工作政策等方麵都作了詳細的論述,內容全麵,通俗易懂。

為此,支隊及時組織部隊學習討論,使幹部戰士的政策水平和政治覺悟有了很大提高。

7月中旬,中朝聯軍遊擊支隊除人民軍兩個中隊未能及時報到外,其餘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並正式啟用“中朝聯軍遊擊支隊”的番號,對外代號為“九支隊”。

在此期間,由於朝鮮戰爭轉入相持局麵,戰線基本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同時,在開城重新舉行停戰談判,使整個形勢一度趨向緩和。

基於戰局的變化,誌願軍總部提出“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並確定在兩三個月內不進行大的反擊戰役,原計劃在8月進行的反擊戰役,即預定的第六次戰役,隻是加緊準備而暫不發動。根據誌願軍總部的這一指示,中朝聯軍遊擊支隊繼續整訓待命。遊擊支隊在翁津半島剿匪

1951年8月,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雖然被迫坐在談判桌前,但他們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一方麵提出一些無理要求,蓄意破壞談判進行;另一方麵在軍事上進行一係列的挑釁活動,轟炸我軍事設施和交通線,派小股部隊和武裝特務襲擾我指揮機關和後方基地。

在這樣情況下,中朝聯軍遊擊支隊根據誌願軍總部的指示,負責加強對誌願軍總部的警戒和保衛工作,隨時準備粉碎對方的破壞活動。

一天,在誌願軍總部駐地附近發現美軍的飛機空投特務進行破壞活動,劉振華立即組織遊擊支隊進行搜捕,及時在誌願軍總部的東山溝俘虜4名空降武裝特務,一名英國人,3名南朝鮮人,通過審訊後,從中獲得了一些重要的軍事情報,受到誌願軍總部的通報表揚。

9月下旬,韓先楚副司令員向中朝聯軍遊擊支隊交待新的戰鬥任務,命令劉振華率部到開城西南的翁津半島執行剿匪任務。

韓先楚說:

翁津半島情況很複雜,由於南朝鮮軍的破壞,部隊到那裏後既要打擊敵特匪徒,又要注重做好群眾工作,掌握好政策。朝鮮黨中央已通知了當地政府,你們到達當地後要主動與當地政府聯係,取得朝鮮同誌的支持。執行這次任務,對部隊將是很大的鍛煉,一定要完成好。

劉振華等支隊領導接受這一任務後,立即向中隊以上幹部傳達韓先楚的指示,部署行動方案。支隊的幹部戰士都很高興,大家摸爬滾打了兩個多月,早就盼望執行戰鬥任務了。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行軍,部隊到達信川郡的梅秋裏。劉振華負責部署部隊駐防,丁樹民政委負責到信川郡拜訪郡的負責人。

信川郡是李承晚的老家,從1950年9月人民軍撤退到1951年初重新解放,短短4個月的時間,李承晚的治安隊就在當地殺害了群眾數千人,製造了許多血案。

部隊到達後不久,信川郡的黨政領導帶著文藝演出隊到支隊部慰問。信川郡領導的到來,不僅帶來了朝鮮人民的深情厚意,而且幫助部隊解決了住房和糧食給養等許多的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