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燕王昏得太無因,不辨君來不辨臣。奸相矯情稱作聖,佞人邪說認為真。
明明父子生撐斷,好好江山白送人。自古敗亡無不有,從無如此絕天倫。
話說周武王既得天下,分封諸侯八百餘國,豈是自樹敵國?隻不過要他頰輔王室,萬年無改。誰知人心不古,以強兼弱,漸漸消磨,消磨到周慎靚王之時,除了小國不算,強大之國,隻存七國。你道是哪七國?一曰秦,一曰楚,一曰齊,一曰燕,一曰韓,一曰趙,一曰魏。
這七國雖皆各有能臣為國家出力,惟燕國坐控幽冀,地土豐雄,風氣精勁,往往生聚異人。在七國前時,出了一個異人,叫做孫臏,與魏國龐涓賭鬥才智,因出了一個奇計,將龐涓誘斬於馬陵樹下,故天下皆聞知孫臏之名。
此一段故事已有傳述,不敢再贅。不期到了周慎靚王五年後七國之時,燕、齊二國又有兩個異人出世:燕國一個叫做樂毅,齊國一個叫做田單,俱先後為國家建立奇功,堪垂千古。此一段故事流傳尚少,故細述之以為覽古之證。正是:世複世兮年複年,年年世世出英賢。若無青史春秋筆,異績奇功誰與傳?
話說慎靚王五年,燕國卻正是燕王噲在位。這燕王噲為君,說他荒淫雖也荒淫,卻又不算十分荒淫;說他驕傲雖也驕傲,卻又不到十分驕傲;說他不知世事,而國家政事卻又件件留心;說他不知古典,而堯舜禹湯卻又事事曉得。隻因一味愚頑固執,貪圖逸樂,遂做了一個千古出類拔萃的昏君。
這燕王雖然昏愚,卻胸中尚知有聖賢道理,若有造化,遇著一個忠賢宰相盡力匡扶,再得幾個有道良臣正言規諫,也還不致喪亡。不期國祚該衰,剛剛又湊著一個奸臣叫做子之。這子之為人,一個膽子比天還大,一個性子比火還烈,一條腸子比鉤還彎,一片心機比墨還黑,仁義禮智全然不識,貪嗔癡暗件件皆能,滿口誇張,最會哄騙好人,萬般算計,卻是自尋死路。內雖狡偽,外麵卻有威儀:生得身長八尺,腰大十圍,肌肥肉重,麵闊口方,遠而望之,偉然丈夫;又有氣力,信手可以仰綽飛禽;又善捷走,疾步可以追及猛獸;使一柄渾鐵槊,有萬夫不當之勇;又善夤緣。自燕易王在位時,已謀為燕相,執其國柄。及燕易王薨後,燕王噲嗣位,他雖猶居相位,卻與燕王噲情意未孚,恐燕王噲委任不專,一旦失位,私心時時憂慮,欲請人保薦,卻又遍察滿朝,無一個為燕王親信之人,無一個是我朋黨之友。
一日,見蘇秦之弟蘇代也如蘇秦一般能言快語,專以遊說顯名於諸侯,多能足智,燕王深服於他,惟言是聽。因暗想道:若得此人在王前讚言一聲,則我的相位便穩如泰山磐石矣。又想:這蘇代與我平日甚疏,如何肯言?欲要以財貨結交他,他的眼孔又大,任是金銀也不肯真心為我;欲要以勢位傾動他,他連諸侯也不放在心上,何況宰相?再四思量,忽然有悟道:“聞他有一位千金小姐,十分鍾愛,若求得來做了兒子的媳婦,兩下成了至親,便不怕他不拔刀相助矣。”算計定了,便央一個心腹相好的大夫,叫做鹿毛壽,為媒去說。
這鹿毛壽為人,又是一個隻認得富貴不認得人倫,隻知有勢頭不知有節義的人。今見子之為相,正富貴,正有勢頭,遂與他結成一黨,巴不得子之常常為相,他便有靠。見子之托他為媒,遂連忙來見蘇代,細細述子之求親之意。
原來這蘇代雖然四方去遊說諸侯,托身取重者卻是燕、齊兩國,若二國和好,他便好往來其間,持攬二國之權。不期自蘇秦死後,齊宣王看破了蘇秦之詐,便漸漸與燕王有隙。蘇代恐燕、齊有隙,立身不牢,因勸燕王質子於齊,方才相安;又令其族弟蘇厲仕於齊,常常通好。他既身仕於燕國,燕國相臣豈有不願結交之理!這日見鹿毛壽來再三求親,正投其機,即便應允,遂不日成婚。
既成婚之後,兩家做了至親,子之方將燕王新立,與他情意不孚,恐失相位之事與蘇代說了,央他於中保護。蘇代道:“燕王為人愚而多疑,若直直去說,便不聽信,待有好機會,隻作無心言之,便肯聽從。”子之大喜。
忽一日,燕王命蘇代到齊國去看質子。蘇代去看了回來,複命道:“質子平安無恙。”燕王因問道:“吾聞齊桓、晉文,得了管仲、舅犯諸臣,所以一匡天下,九合諸侯,成了霸主。今聞齊國的孟嚐君亦乃天下大賢,齊王得之,豈不又霸天下?”蘇代因欲為子之作說客,前乘機答道:“齊王雖有孟嚐君之賢,以臣觀之,卻不能複霸天下。”燕王驚問道:“此何故也?”蘇代道:“國家得賢臣不難,專任賢臣為難耳。齊王雖知孟嚐君之賢,而委任孟嚐君卻不專一,安能得霸?”
燕王因長歎道:“天生賢才,偏立身不耦。齊國有賢臣,而齊王卻不知用,惜吾獨不得孟嚐君為臣,若吾得了孟嚐君為臣,自當委國聽之。”蘇代道:“大王何舍近而求遠也?今相國子之立身行止不愧古人,又明習政事,即燕國之孟嚐君也。自有不知,卻慕他人,竊謂大王過矣。”燕王聽了又驚又喜道:“原來子之可比孟嚐,何以見得?卿可細言之。”蘇代道:“孟嚐君胸既無文,身又不能武,不過賴三千食客為之遊揚耳。怎如子之文能修名教以安邦,武能敵萬人以定國,全不借一客之力。以臣觀之,子之殆過於孟嚐,竟是古之舜、禹。”燕王聽了大喜道:“非卿言,寡人幾坐失之矣。”因召子之入朝,大加獎賞,遂將一國政事,俱付子之掌理。子之竟受之不辭道:“臣已待罪相國,理該任事,今又蒙大王專心付托,臣敢不竭力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