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命橫跨三個世紀的抗戰老兵(3 / 3)

近年來,由於年邁體衰、貧困潦倒,英國王儲查爾斯主動為她支付房租。

今年,澳大利亞政府出錢給她請了一個護理工,每天24小時照顧她的生活。91歲的韋克終於得到祖國的承認,澳大利亞授予她最高榮譽勳章。

@@4.傷心的“南京會戰”與雄壯的“滇西抗戰”

從1928年到1945年18年間,付心德一直在國民黨軍隊供職。在所有參加過的戰役中,最讓他傷心莫及的就是“南京會戰”。

付心德說:淞滬抗戰之後,侵華日軍往南京進犯。蔣介石把可以調得動的兵力都調來防守南京,計有:宋希濂的第七十八軍、王敬久的第七十一軍、孫元良的第七十二軍、葉肇的第六十六軍等等。可是,我們剛剛從淞滬戰場上撤退下來,還未經補充整頓,尚未恢複戰鬥力呀。

經過連續的激烈戰鬥,12月12日中午,日軍猛攻雨花台,下午,日軍突入中山門。12月12日傍晚,唐生智接到蔣介石電令: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隨即召集各部隊長官開會,下令一部渡江,大部實行突圍。當時,城內秩序混亂,軍隊難於掌握。唐生智率長官部少數人員在我們三十六師的掩護下經由下關渡過長江撤退。

“第二天,12月13日,我們三十六師官兵隔江相望:南京淪陷,日軍入城,肆意燒殺淫掠,無惡不作。隔江看南京,濃煙翻滾,炮聲如滾滾悶雷,潛江而來,震撼在我們的心頭。我們無數官兵沿江而跪,捶胸頓足,失聲痛哭,感到對不起南京父老。”

《龍陵縣文史資料選輯》第一卷中,有個叫李叢枝的文史幹部曾經對付心德作過詳細的采訪和報道。李叢枝先生的文章題目叫《光複龍陵的日日夜夜》——一個戰地醫生的經曆和見聞。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這樣記錄的:“1944年5月,七十一軍奉命西渡怒江,從左翼攻擊滇緬公路沿線的鬆山、龍陵之敵。國軍軍部在施甸組成了三個野戰醫院,軍醫主任孟兆禮中校擔任指揮,魯賽成、嚴澤田、韋大原分別擔任野戰醫院院長。每個醫院有醫生、護士和行政管理人員120人,加上一個100多人的擔架排,共計250人左右。當時我已經被調任第二野戰醫院少校醫務主任,開赴前線時,上級又令我留駐施甸,配合地方軍民合作站處理和轉運傷員。”

在李叢枝先生對抗戰老兵付心德的采訪中,記錄了很多付心德口述的中國軍人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和國民黨軍第十一集團軍七十一軍在龍陵戰役中的戰鬥故事。

根據我的調查研究,在滇西抗戰中的中國軍隊多是身經百戰的部隊。而且,滇西抗戰是抗戰的後期,與東北、華北、華中、華南戰場不同的是:1944年的日軍已經成了強弩之末,正在作最後的掙紮。而且,滇西戰場有美軍的大力支援。美國空軍雖然在中國被日軍擊落和失事的飛機有609架,美軍飛行員和地勤人員陣亡3300人。但是,他們擊落日軍飛機2600架!通過“駝峰航線”,美軍給中國抗戰力量輸送了80萬噸的抗戰物資。滇西抗戰中兩個重要戰役:龍陵殲滅戰和騰衝戰役中,由於美軍飛機的空中支援使得地麵的攻擊得以順利進行。中國軍民在龍陵縣殲滅侵華日軍13672名,滇西抗戰使侵華日軍的一一三聯隊和一四八聯隊在中國雲南被全部殲滅。

1944年11月3日,龍陵縣全部光複,付心德隨部隊向芒市推進。1945年1月20日,侵華日軍被趕出中國的國門。付心德對我說:“當時堆在芒市的戰略物資像小山一樣高。傷兵把醫院都擠滿了。當時芒市有兩多,滿街的傷兵,滿街的物資。”付心德又說,“我的命運也到了十字街口,軍隊長官對我說,部隊要北上轉移,這麼多的傷兵,你留下照顧吧。”

@@5.僅此一舉,人生足矣

談到北京,付心德激動地談起“崔健”。這些年來,付心德喪失了勞動能力,沒有任何收入。可是,前不久,北京有一群喜愛搖滾樂的年輕人組織起來,自發地資助40名抗戰老兵。這個組織的原來名字叫“崔健搖滾樂愛好者”,組織者是韋誌華、方亮和金燕。這些北京的年輕人幾乎是一對一地資助抗戰老兵,每月50元人民幣。直到抗戰老兵謝世為止。由於北京年輕人的舉動所造成的巨大影響,雲南保山地區有個叫楊建明的企業老板也參加了捐助的活動。楊建明原來是複員軍人,他們兄弟開了個製造太陽能熱水器的工廠,很紅火,後來又經營飯店。受感動的楊老板比北京的年輕人還厲害,他資助100名參加過滇西抗戰的老兵!每月每人補助100元人民幣!也是到謝世為止。所以,現在,105歲的抗戰老兵付心德每月可以從中國社會的各界資助中得到150元的生活費。

105歲的抗戰老兵付心德和其他受資助抗戰老兵對於“崔健”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在今天的雲南省貧困地區,50元人民幣可以買30斤大米,這30斤米對於一個喪失勞動能力的人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一樣重要。因為最先資助抗戰老兵的北京民間組織叫“崔健搖滾樂愛好者”,所以,滇西的老兵們就記住了前兩個字“崔健”。事實上,今天,資助抗戰老兵的並不是那些名人,而是些最普通、最平常的人們。

滇西抗戰是一場偉大的戰爭。這場戰爭,以日本軍隊對我西南後方出海通道——緬甸和滇西的進攻為肇端,前後延續近3年的時間,戰爭進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942年3月至5月上旬為日軍進攻時期。這期間,國民政府組織了10萬中國遠征軍出國抗日,保衛滇緬國際通道和西南後方安全,但出師不利,緬甸全境和我國滇西大片國土相繼淪入敵手。第二階段是敵我相持階段。從1942年5月中旬至1944年5月上旬,中國軍隊憑怒江天塹遏製了日軍的進攻,阻敵於怒江西岸。第三階段為反攻時期。從1944年5月中旬至1945年1月下旬,國民政府為打破日軍封鎖,重開滇緬國際運輸線,再度組建了以衛立煌上將為首的20萬中國遠征軍,在美國盟軍和滇西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強渡怒江,向滇西日軍發動全麵反攻。經過8個多月殘酷的戰鬥,斃敵21000多人,最終於1945年1月20日將入侵滇西的日本侵略者趕出國門,取得了滇西抗戰的最後勝利。

滇西抗戰中有63800名中國軍人陣亡。

抗日戰爭中有380萬中國軍人陣亡。

滇西抗戰終結之時,滇西存留的中國軍隊傷員和不願意參加中國國內戰爭的軍人有6000多人,這些人放下對付日本侵略者的武器以後就再沒有摸過任何槍械,沒有穿過任何軍隊的服裝。60年來,他們留在滇西的土地上和中國雲南省的人民融合在一起,榮辱在一起,生存在一起,生活在一起。

今天,在雲南省滇西地區的抗戰老兵還有262人,他們的平均年齡83歲。

105歲的抗戰老兵付心德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在中華民族的道義上講,他們應該是保家衛國的一批英雄。沒有他們當年的英勇犧牲,有我們的今天嗎?

我問付心德人生的感悟。

他說:“人生不過百年。”

我說:“你已經過了百年了。”

他說:“在中華民族危難之時,我作為一芥草民挺身而出,抗擊日寇。僅此一舉,人生足矣。”

我說:“不對,作為少校軍醫,你還醫好了因中風而半身不遂的妻子。”

付心德笑了,他笑得陽光燦爛。——我誇獎付心德,是因為我看見了他身後那700個藥瓶子。

分手之前,我們在他的棺材前合影。毛主席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那麼,付心德的將來是泰山還是鴻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