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3 / 3)

今天,戰爭親曆者、經曆者都垂垂老矣。

在我們中華大地上,除去西北,都讓鬼子占領過,都有“最後一批人”。

他們怎麼回憶當年的戰鬥?怎麼回味人生的曲折?怎麼回想中國亡國時的悲慘?怎麼想念在戰爭中陣亡的戰友?怎麼分析今天的中日關係?怎麼預測未來戰爭的可能性?他們今天怎麼生活?

侵華日軍老鬼子現在生活的怎麼樣?怎麼看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怎麼看已往參加過的侵華戰爭?

以上這些,都是我采訪的動機和內容。

在“博物館學”中有三個名詞“人證、物證、口述史”。

對“最後一批人”的采訪重點是:“收集對史實的分析、思維的沉澱、對未來的推論。”

從1997年開始,我萌發了采訪“親曆抗日戰爭最後一批人”的念頭,8年過去了,我大約采訪和記錄了十幾種人,他們是:

八路軍、新四軍老戰士

內地和台灣省的原國民黨軍抗日將士

原侵華日軍老鬼子

被侵華日軍強擄日本幸存至今的原勞工

在愛國僑領陳嘉庚支持下回國參戰的華僑

援助中國抗戰的美國飛虎隊、駝峰航線的老飛行員

被侵華日軍強擄為性奴隸的所謂“慰安婦”

日本侵華戰爭的戰爭受害平民

戰火中降生的侵華日軍子女、國民黨將領子女

東北抗日聯軍的老戰士

抗戰中的中國知識分子

在幾年的采訪當中,我受到各地抗戰老兵、各地政府、團體和民眾的大力支持,比方說東北抗日烈士紀念館的同誌;比方說雲南保山市政府及滇西抗戰地區的同誌們。我真是發自內心地感謝他們,沒有他們的幫助,我肯定采訪不到那麼多可歌可泣的抗戰英雄們。

由於各種原因,我隻記錄了一小部分人。我也感到非常可惜,非常內疚。

解放後,我的父親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工作。“文化大革命”前,我家有許多書是各個出版社贈閱的。其中有兩部書給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一套是《紅旗飄飄》,一套是《星火燎原》。這兩套書各有幾十本,有數百親曆戰爭的作者。它記錄了中國革命進程中整整一個時代人的命運和思想。抗日戰爭也是一部中國曆史進程中的鴻篇巨製,親曆抗戰的最後一批人也是國人命運的縮寫和啟示。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寫《最後一批人》。如果更多的戰爭親曆者、經曆者和眾多作家、記者、曆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一起拿起筆來記錄這段曆史的話,該有多麼好啊。中國有句老話叫:“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真能那樣的話,那麼,《最後一批人》當然會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口述曆史”的珍貴資料。

@@4.我與媒體

我1997年回國後就開始陸續采訪、寫作,發表關於親曆抗戰最後一批人的報道。這本書應該說是許多發表過的文學作品的彙總。我曾經在《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人民日報》、《團結報》、《傳記文學》、《報告文學》和人民網等媒體上陸續發表過我的采訪和報道。《最後一批人》已經被媒體廣泛關注。

《第十三個是親爹》講的是一個6歲的孩子和他的父親被侵華日軍強擄到日本國當苦力。父親受傷後,就讓他四處磕頭認爹,認一個死一個,第十三個死的是他的親爹。這個故事引得日本駐京記者馬上就去采訪了他。

《台兒莊戰役最後的指揮官》講的是一個經曆盧溝橋事變、台兒莊戰役、武漢戰役的國民黨軍少將師長的人生經曆。發表以後,國內幾十家媒體去采訪,香港鳳凰衛視的“冷暖人生”專門給他做了一期節目。全世界的華人給他寄錢,使他翻修了舊房。地方政府給他修了一條路,安裝了一部電話。

《盧溝橋事變最後的老戰士》講的是29軍機槍手的付錫慶先生。他親眼看見趙登禹將軍被炸死在汽車裏。他連中5彈,爬回北平。多年來,付先生一直在天津掃大街。我的報道發表之後,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天津電視台、天津人民廣播電台、人民網等媒體都對88歲的付老爺子進行了追蹤報道。

《永遠放不下的98顆心》講的是醫學專家鳳儀萍14歲時,被侵華日軍強擄到日本當勞工。一年時間,他們一起被抓去的300位上海人被日本人打死、餓死、在煤礦砸死共98人!鳳儀萍悄悄用小本子記下這98人的姓名、住址。該報道在《北京青年報》報道後,中央電視台“麵對麵”做了一期節目。

我寫的關於雲南滇西抗戰的報道引起了北京搖滾樂愛好者的注意,由他們起頭,資助了幾十名曾經參加滇西抗戰的老兵。緊跟著,上海、深圳、雲南方麵陸陸續續也有人資助,現在,參加滇西抗戰的老兵開始被許多人關注了。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的抗戰。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主席在他的相關著作中闡明:“隻有全麵的民族抗戰才能徹底地戰勝日寇。”

“我們主張全國人民總動員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戰爭,或者叫作全麵抗戰。因為隻有這種抗戰,才是群眾戰爭,才能達到保衛祖國的目的。”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衝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偉大的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重溫毛主席在抗戰初期寫下的《論持久戰》等著作備感親切。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算起的話,侵華戰爭距離今天已經有75年了。1945年日本投降距離今天有60年,當時的抗日戰爭親曆者20歲的話,今年他也有80歲了。他們不久就會全部地離開我們,走進曆史長河的深處。

但是,親曆抗戰的最後一批人的思想無疑應該留下,這一抹抹永遠不會消散的光芒,不但構成了曆史,也是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應該研究、借鑒的珍貴精神財富。

right方軍

right200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