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沿海防衛作戰1
●趙孝庵拿起一位戰士的機槍,一連幾梭子,幾百發子彈馬上在敵艦的艦橋和炮位上打了一個又一個洞。
●邵劍鳴也被彈片擊中頭部,當即昏迷過去。突然他又威風凜凜地挺立起來,舉起槍轟擊,但終因傷勢太重,又倒下了。
●眼前的一切讓趙孝庵驚呆了,隻見戰友的鮮血染紅了甲板,全艇隻剩下他手裏的這挺機關槍了,場麵十分慘烈。
● 沿海防衛作戰
共和國的曆程·海上盾牌
毛澤東部署沿海防務
1950年,東南沿海受到國民黨軍隊和海匪的襲擾與破壞,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對此十分關注,為此,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做出了相應的部署。
部署如下:
陳毅同誌負責指揮華東全局,譚震林同誌負責浙江一線,葉飛同誌負責福建前線。
原來,在這一年,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已經以誌願軍名義投入朝鮮戰場或正在準備入朝,華東地區主力部隊有所減少,新建的空軍接替了蘇聯空軍負責上海的防空任務,還無法保衛其他防區。
因此,華東沿海地區的形勢一度比較緊張。國民黨軍隊在美國海空軍的支援下,隨時對東南沿海進行襲擾或者登陸竄擾。
另一方麵,在美國侵朝的刺激下,福建省內的土匪活動自1950年秋季起又猖獗起來。台灣當局也不斷派遣人員潛入大陸,並空投武器、物資支援內地的土匪,企圖對沿海的解放軍形成內外夾攻之勢。
毛澤東、中央軍委電令華東軍區,取消再攻金門的任務,全力以赴進行剿匪,限於6個月內消滅一切成股土匪,並積極鞏固海防,然後和襲擾的國民黨軍隊作堅決的鬥爭。
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美國政府宣布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公然侵略我國領土、領空和領海,支持蔣介石集團進犯大陸。
華東沿海,特別是福建前線,形勢是十分緊張。國民黨軍隊隨時有可能在美國海空軍的支援下,發起對東南沿海的攻擊,必須認真對待。
在初期,敵人主要以海匪武裝形式登陸竄犯大陸沿海地區,進攻浙東沿海島嶼,繼而驅使海匪入竄內地,企圖支援陸上土匪。
在進行這些竄擾的同時,國民黨當局又以海匪結合正規軍在沿海局部地區形成相對優勢的兵力,實施登陸襲擾,妄想“以大吃小”,殲滅解放軍的一些守備部隊,擴大政治影響,破壞解放軍的沿海防禦。
另外,敵人在長江口多次進行破壞,在部分水域設置大量水雷,直接威脅我船隻的航行,導致東南各省的經濟發展陷入困境。
國民黨當局從6月份起,對台灣、澎湖、金門的國民黨軍隊進行全麵整編,將原有的20個軍的番號縮編為12個軍又6個獨立師。
另外,國民黨當局還組成了以金門、馬祖和大陳為中心的3個守備區,還將收編的海匪武裝“東南人民反共救國軍”改編為“中華反共救國軍”,讓一些為非作歹的土匪強盜都為其賣命。
蔣介石還炮製了“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成功”的計劃,大肆狂叫“趁共產黨立足未穩,加緊反攻,收複失地”。
從1950年7月,國民黨台灣當局利用大陸軍民致力於清剿匪特、進行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項中心工作,而海防力量相對薄弱的時機,不斷指使國民黨軍對大陸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進行中、小規模的登陸竄犯活動,氣焰十分囂張。
1950年下半年至1951年上半年,台灣國民黨軍得到美國援助的可裝備20個師的武器,武器裝備的實力大大提高。美國名為使台灣“中立化”,實際上鼓勵國民黨軍襲擾大陸。
不過,在這之前,蔣介石對出兵朝鮮表示十分有興趣,他希望與美國等國搞得更加緊密,借此向新中國形成威脅。美國的軍政首腦經研究後認為,起用台灣軍隊隻能有一點表麵象征價值,卻會遭英國等盟國的強烈反對,還有引發同新中國全麵戰爭的危險,所以認為不能讓國民黨出兵朝鮮,後果會很麻煩。
而為了拉攏國民黨繼續對抗新中國,美國一些高級官員認為,蔣介石集團盤踞台灣及東南沿海的一些島嶼是進攻大陸的最好跳板,這也是美國阻止新中國解放台灣的一個目的。
在這種目的下,美國政府在發動朝鮮戰爭的同時,又策劃、指使國民黨軍不斷從海上、陸上、空中對大陸進行襲擾、破壞活動。
美國妄圖趁新中國剛剛建立,國內尚不穩定之際,破壞和顛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複辟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重新變中國為美國的殖民地,以實現其稱霸亞洲的狂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