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解放廈門全島7
解放軍接管廈門
解放後的廈門接管工作比較繁重,準備工作主要是籌建領導班子。
剛剛解放的廈門,也和成立不久的新中國一樣百廢待興,各方麵都很不健全,隻能一切從簡。接管組的第一項任務是“清理國民黨的殘兵敗將”。當時,原國民黨廈門地方法院院長逃往台灣,其他國民黨法院的“遺老遺少”們很多都在法律界頗有名望,根據這一情況,接管組決定組織他們學習。經過審查,最後經廈門市市長批準,國民黨法院中的20多位留任,個別反動分子則被開除。
廈門旅外華僑有兩萬餘人,分布在菲律賓、越南、泰國、緬甸、馬來亞、荷印等地。閩南華僑每年經廈門出入的大約10萬人以上。
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時,便向中央領導提出建議,說廈門快要解放了,那裏是很多海外華僑的故鄉,又是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的一個口岸,在海外影響很大,必須派一個閩南人到廈門當市長。
對於陳嘉庚的意見,中央領導很尊重,感到廈門這地方確實很重要,將來既是對外通商的口岸,又要擔負支援解放台灣的任務,市長人選必須慎重。
中央征求福建省委的意見,葉飛知道時任第二十九軍參謀長的梁靈光是閩南人,會講閩南話,而且抗戰期間在蘇中地區有過多年從事政權工作的經驗,所以向省委作了推薦,並得到了中央批準。
於是,中央任命梁靈光做廈門的首任市長。
梁靈光1916年11月出生,福建永春人。1935年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積極投身抗日救亡工作。1936年2月參加黨的秘密組織,即上海抗日青年團,同年6月,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尊孔中學任教,組建了“雪蘭俄邦反帝大同盟”、“華僑抗日救國會”、“左翼作家聯盟”三個進步團體並擔任主席。“七七”事變後,他毅然回國,在蘇北參加抗戰。
那時中央擬定葉飛兼任廈門軍管會主任,第二十九軍政委黃火星兼副主任。
在下達漳廈戰役的作戰命令後,葉飛就把第二十九軍參謀長的梁靈光找到福州談話,對他說:“中央和省委決定,把你從二十九軍調出,去廈門當市長。中央把林一心從黑龍江調來福建,準備擔任廈門市委書記。你們兩人回到泉州,抓緊組建市黨政領導班子,籌備接管廈門的工作。”
梁靈光欣然接受了,並迅速開始組建接收班子,做好一切接收準備工作。
接管廈門市的幹部人員當時隻有200多人,10月中旬擴大到400多人,可以說是來自五湖四海。
這些人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來自蘇南支援的幹部,副市長張維茲等人都是這一批,其中有些是方毅、梁國斌介紹來的;一部分是從軍隊轉業來的,除市長梁靈光外,還有第十兵團民運部長楊士敬等;一部分是閩南地下黨的幹部。
廈門剛一解放,梁靈光便領導他的接收班子,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他們接收的單位有:
接收了原國民黨單位總共120個,其中國民黨中央直屬機構22個,市屬機構46個,各種文化機構21個,軍警機構12個。
梁靈光計劃安排非常周密,接管人員也認真負責,確保了廈門生產生活秩序的正常進行。到10月底,各項接收工作基本勝利結束。
廈門從此真正顯示出“國際花園城市”的魅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