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領導導向”的市場經濟(1 / 1)

“領導導向”的市場經濟

管理一席談

作者:席酉民

大家都知道,牽牛要牽牛鼻子,拉著牛尾巴非但拉不動牛,還可能被牛拉倒。遺憾的是,如此通俗的常識在許多重要決策和活動中卻總是被遺忘,路子不對使人們陷入與牛長期艱苦卓絕的搏鬥中。

許多以企業之名行政府之實的公司就是實例。如某政府推動、國企(實為政府的代名詞,如很多開發區公司)主導建設的商業區建成投用,在各項政策的引導下商戶陸續入駐,但令商戶惱火的是,不隻是原來營造商業氛圍的滿口承諾遲遲不到位,而且整個商業街區的經營根本不是以客戶和市場為導向,而是以領導臉色和開心與否為導向。例如,旅遊公司聯係想將街區拓展為旅遊景點,公司領導堅決不同意,怕以後領導視察時亂糟糟的;入駐商戶建議加大整體形象營銷,公司告知已經做了,結果發現所做廣告並不是在百姓經常看的報紙上,而是在讀者不多的當地黨報上,也不知道上級領導是否看得見這些政績信號,但可確定,這些領導一定不是潛在客戶;因道路複雜,商戶們建議為了方便客戶尋找,可設立像國外景區那種多指向包括距離的漂亮甚至藝術的路牌,結果被告知怕上級領導視察時說不整潔或淩亂;因路標不明駕車者停車問路均被周圍保安驅趕,於是隻能在街區裏兜圈子,理由也是領導關注形象;領導視察時,要求所有商鋪無論有無客人、是否是他們正常開業時間一律開門,其實每次領導過來隻是去一兩家展示店轉轉,但所有入駐機構必須陪著開門,雖談不上舍命陪君子,但至少是舍財、舍時間和精力做沒有商業價值和社會意義的事 & &可想而知,這樣的街區隻能半死不活。

按經濟規律分析,這種現象令人費解。商業街區建設目標是為了擴大服務,方便民眾,與此同時獲取經濟利益。因此一定要客戶導向、遵循市場規律和商業規範。但我們看到的卻是時時處處以領導開心和滿意為導向,無視或將經濟目標放在第二甚至第三位。但若從目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來看則很容易理解,一是這些投資雖以商業項目形態建設,但首要目的是政績;二是納稅人無法有效監督政府的投資去向,使這種具有花瓶作用的項目在各地暢通無阻;三是因建設目的是政績,所以在設計、建設、經營上關注展示性、重視領導好惡,輕視客戶和市場、無視經濟規律;四是這些經營者是上級領導委任、其升遷取決於領導滿意與否,所以“領導導向”就變得非常重要;五是無人真正關心市場認可和投資收益,因為這些項目往往隻是他們的升遷跳板,好壞留給後人打理。而後任常常需要製造新的亮點,無心關注前人留下的麻煩。正如一位政府領導坦言,“現在的政府像看病,不是想著把病治好,而是設法讓病人不死在自己的手上”。

這種現象根除依賴於三個方麵:經濟上,在競爭領域政府以及準政府國企退出市場;政治上,改進和強化政府資源配置和決策的透明度和法治監督;操作上,既然是企業,應強化對企業經營者真正的經濟效益考核,並將之作為任免的重要基礎甚至是必要條件,使他們作為企業經營者真正關心客戶、尊重市場和經濟規律,而不是一天到晚圍著領導的好惡轉。

另外,這類準政府的公司大都產生於政府想推動一項事務又無力或不想利用市場機製形成的,如搞XX園區建設的XX集團,還有新近出現的為了應對中央政府限製地方政府借貸而出現的變形公司,等等。站在政府角度,領導們並不這樣認為,或者辯解,因市場不成熟或在事業早期隻有政府把台搭建起來,企業才會來唱戲。其實不然,即使這樣的平台也可通過市場機製搭建。不難發現,利用市場機製運行和準政府運行效果大不相同,因為前者充分研究客戶和市場,其做法顯然更有生命力。而且,在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和純競爭的領域,政府或準政府公司應盡早退出市場,扮演好政府應扮演的角色,否則,因其投資的目標是政績(盡管有時候和社會發展不矛盾,但做法不合規律,效果很差),經營者的任命是上級領導,所以難免看領導臉色和喜好經營,糟蹋了好資源、好地盤、好項目以及納稅人的錢,進而浪費了利用這些錢發展其他社會事業的大好機會。